肝硬化是一种严重的慢性肝病,由各类各种原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引发,导致肝脏纤维组织广泛增生并形成许多再生结节,从而破坏肝脏的正常结构及血供,出现肝功能异常和门脉高压症。
一旦罹患肝硬化,即表示疾病处于晚期阶段,若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可能导致门脉高压症(包括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脾脏肿大)、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诸多并发症,严重者可能发展至肝癌、肝衰竭。
腹水常常作为肝硬化进程中的重要症兆出现,大约20%的肝硬化初诊患者均为腹水这一首发症状所揭示。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破裂出血,则是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致死的重要因素,且此风险极高,患者每年发生出血的概率达10%-30%之间;初次出血的病死率高达到20%-35%。
肝硬化亦被认为是诱发肝癌的最主要风险因素,超过80%的原发性肝癌都由此出发,癌症一旦发作,治疗难度增大,生存期明显缩短。
尽早发现并给予有效治疗
是阻止甚至逆转肝硬化恶化的关键。
那么,究竟为何会得上肝硬化呢?
在我国,众多肝硬化病例大多由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引致。除了乙肝之外,还有酒精、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遗传代谢性肝病、药物性肝病等多种病因,值得警惕的是,这些病症的发病例数正呈现持续上升趋势。尤其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已然成为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也是隐源性肝硬化的主要诱因。据一项调查显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肝硬化风险达7%-30%,其相关死亡率甚至高达11%。
对于肝硬化的诊断而言,早期检测至关重要。然而,由于慢性肝病的症状往往缺乏特异性,难以早期察觉。目前来看,肝活检依旧是评估肝纤维化程度、确定肝硬化病因及受损程度的“金标尺”,对于疑似患有早期肝硬化的人,应尽可能进行肝活检以明确诊断。对某些无法进行活检或者有活检禁忌的人群,可采用诸如腹部超声、超声瞬态弹性成像技术、肝脏CT或磁共振扫描、磁共振活动度指数(MRE)等影像学方法进行判断。此外,依靠实验室化验指标构建的肝硬化无创诊断模型也成为了诊断肝硬化的有效补充手段,如肝纤维化四项、APRI评分、FIB-4评分或Forns指数等。不过无论哪种方式,都需根据具体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选择。
如何进行评估和治疗?
要评估肝硬化,需要综合考虑肝功能状况(如吲哚菁绿试验)和门脉高压情况(如Child-Pugh评分)等多项指标。门脉高压是肝硬化的重要并发症之一,直接关系到并发症的发病风险和病程演变。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检测被广泛认可为衡量门脉压高低的最佳方法。配合电子胃镜和磁控胶囊胃镜技术,可以深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出血风险。
对于肝硬化的诊疗,我们主张实行全面的病因治疗和细致的并发症控制。病因治疗以针对性地解决引发肝硬化的原因为主,比如乙肝病毒感染者可接受抗病毒治疗,酒患要注意戒酒,自身免疫性肝病需接纳特定药物辅助治疗。至于并发症的防治,关键在于尽早发现并精准评估,从中确定合适的预防策略,从而有效防止消化道出血、肝硬化失代偿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加上祖国传统医学——中医药疗法,能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尤其是一些具有改善肝纤维化作用的中成药物,在临床实践中的表现相当出色,已经成为了一种深受信赖的治疗手段。
总的来说,充分认识肝硬化,然后用规范且精细的方式做出评估,做好监控和预防,再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计划,这些都是拦截肝硬化恶化、缓解门脉高压并发症、降低病亡率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有助于削减肝癌发生概率,提升患者生活品质和寿命长度。#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