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每位成员在各自岗位上均发挥了重要作用,每个人都很了不起,实验室也取得了诸多历史性突破,在标志性成果、人才培养、学科平台建设及研究水平不断提升,成绩颇丰:
年,重点实验室迎来20华诞。20年来,实验室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面向防治重大疾病的国家战略需求,致力于中医药学科的传承创新发展,充分利用先进的科研条件和多学科交叉优势,攻坚克难,玉汝于成,在中风病、冠心病、认知神经病、慢性肾病、肝纤维化和肿瘤等领域取得了极具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同时,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在重点实验室成立二十周年之际,开展了中医内科学学科发展论坛以及分别以“中西融合求发展”、“医药圆融享共赢”、“医产学研促转化”和“医工融通筑创新”为中心议题的青年及专家论坛等系列活动。此外,依托于重点实验室的“中西医临床研究平台”和“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基础研究平台”通过OnlineSeminar形式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进行了共18场专题讲座。与会人员围绕中医药研究热点进行了深入广泛的交流和讨论,展现了重点实验室良好的学术氛围,激发了广大中医药学者的学术热情,也为深化多学科交叉研究,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2.国家级科研项目数量实现新突破
重点实验室年累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和院校级科研项目立项19项,总经费累计万元,创实验室单年度获批项目数历史新高。其中分别由商洪才研究员主持的“广义望诊多维信息采集与智能处理技术的数智中医诊疗研究”项目和由高颖教授主持的“脑卒中早期中西医精准防治关键技术与全链条诊疗方案研究”项目,均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资助,项目总经费分别为万元和万元。
3.用循证语言讲述中医药抗疫成果
商洪才研究员担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科研总结工作组组长,对中医预防和治疗新冠肺炎的科学研究进行梳理总结,代表国家向世卫组织汇报中医药抗疫成果,为世卫组织充分肯定中医药抗击新冠疫情的贡献提供了坚实的证据支持。
4.“痰瘀互结”诱导冠心病科学内涵新发现
商洪才研究员、暨南大学何蓉蓉教授和李怡芳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陈扬研究员共同通讯,在SignalTransductionandTargetedTherapy(中科院一区,IF=38.)发表题为“ALOX15-launchedPUFA-phospholipidsperoxidationincreasesthesusceptibilityofferroptosisinischemia-inducedmyocardialdamage”的研究论文,并入选封面文章。该研究提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发病机制的新论点,丰富了中医理论“痰瘀互结”科学内涵,为中医药早期干预I/R提供了依据。
5.中药药效物质团队研究新进展
林生研究员领衔的中药药效物质团队在中药痕量药效物质及中药上市后再评价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部分揭示了元胡、赤芍、豨莶草痕量药效物质科学内涵,阐释了莪术油注射液在治疗急性肺损伤中的多重抗炎效应机制。构建了化学结构表征新方法和中药多组分药代动力学研究新技术,修正了文献报道的错误结构,总结了结构解析的规律,实现了中药痕量活性成分结构高效转化合成,获得抗肝纤维化、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促进组织修复先导化合物3个。相关成果以独立/共同通讯作者发表于本领域国际期刊ActaPharm.Sin.B(中科院一区,IF=14.),RedoxBiol.(中科院一区,IF=10.),CellMol.Gastroenterol.Hepatol.(中科院一区,IF=8.),Chin.Chem.Lett.(2篇,中科院一区,IF=8.),Phytomedicine(2篇,中科院一区,IF=6.),J.Ethnopharmacol.(中科院一区,IF=5.)等,申请发明专利4项,获得授权专利2项。
6.肾病研究团队新发现
缺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IF-PHI)应用于临床改善肾脏贫血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耐受性,这为HIF在缺氧性肾损伤中的作用以及HIF-PHI对慢性肾脏疾病的影响提供了良性思考。刘伟敬研究团队在中医“阴平阳秘”理论指导下,发现稳定HIF-1α,调节机体物质代谢,增加铁稳态,使机体维持“阴平阳秘”的状态,改善肾脏损伤。对非透析患者,稳定HIF,刺激肝脏合成EPO,抑制铁调素而改善铁代谢,升高Hb可望延缓肾功能进展,减少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相关成果发表于AmericanJournalofKidneyDiseases(中科院一区,IF=11.)、PharmacologicalResearch(中科院一区,IF=10.)等。
7.脑病研究团队在中医药治疗脑卒中研究新进展
脑病研究团队在中医药治疗脑卒中的研究中,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网络药理学、蛋白质组学以及实验验证,部分揭示了祛瘀利水中药通过介导炎症干预血红蛋白分解、加速血肿吸收、改善脑出血,解毒通络中药调节铁死亡、抑制氧化应激治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Phytomedicine(中科院一区,IF=6.)和J.Ethnopharmacol.(中科院一区,IF=5.)。
8.出版专著专论
(1)由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永炎院士领衔主编,各领域权威专家学者倾力编撰的《乡村医生实用手册》,是针对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特点和基层医务人员诊疗水平编写的临床工作实用指导手册。内容涵盖基层医疗中各科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诊疗和康复,全面实用,中西医并重,紧扣时代发脉搏与人民健康所需,助力提高乡村医生诊疗水平和中医药基层服务能力,促进乡村振兴实施,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是护佑全民健康的精品力作。
(2)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倾情作序,权威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刘建平教授、高颖教授领衔主编,联合多学科专家学者共同编写的《中医临床真实世界研究》,是聚权威性、先进性、实用性于一体的服务于中医真实世界研究群体的继续教育教材。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真实世界研究的概念、原理、方法、开展条件和基础,及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实际应用,有思路、有方法、有案例,汇集了国内相关政府机构既往发布的真实世界研究相关条例和管理规范,信息量大,内容新颖,实用性强,为开展中医药真实世界研究提供重要的方法学指导。
(3)受国内卓越期刊“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的邀请,赵明镜教授组织全国专家进行了“心脑同源”专题的组稿,并得到了王永炎院士的高度肯定。该专题系统阐释了心脑同源的中医理论及其与现代医学疾病之间的内在联系。该专题也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的第1次专题刊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该封面被推荐参加“最美期刊封面”评选。
9.人才培养
(1)李晋玉副主任医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支持;
(2)刘伟敬主任医师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年度青年岐黄学者;
(3)夏欢助理研究员入选中华中医药学会青年托举人才。
(4)黄为钧助理研究员完成梅奥访学,访学期间以第一作者分别在NatureReviewsNephrology(中科院一区,IF=42.)和ClinicalJournaloftheAmericanSocietyofNephrology(中科院一区,IF=10.)发表高水平SCI论文2篇。
(5)邱瑞瑾副研究员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英国利物浦大学开展博士后研究。
(6)聂波研究员新晋为博士研究生导师,邱瑞瑾副研究员新晋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10.平台建设及实验技术提升
(1)临床生物样本库从入库申请-系统培训-实操管理-精准定位-出库登记等环节规范管理,逐步提升管理合规性,提高样本全流程追溯功能,为申报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为临床和基础科研提供高质量的样本存储管理服务。
(2)小动物超声仪器开展了大鼠肝肾脏、髂动脉、颈总、心总动脉等相关血管的检测,并建立实验技术方法.
(3)赵明镜教授课题组致力于研究器官-器官,细胞-细胞通讯,来阐释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机制,建立了不同细胞外囊泡(微粒和外泌体)体液和组织的提取方法,并建立了器官转移示踪,细胞转移示踪的方法,为开展高水平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4)通州院区平米科研平台建设装修完成,即将揭牌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