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手抖,绝大多数人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得帕金森了?事实上,临床上手抖只是一种症状,专业说法叫做震颤,是由主动肌和拮抗肌(一对运动中作用相互对抗的肌肉,如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交替或同步收缩产生的节律性、摆动样动作。手抖这个症状虽然看起来非常的简单、形象,但其实它里面也有许多“门道”。
静止性震颤是指肢体在得到充分支撑且放松情况下出现的震颤,像帕金森患者出现的手抖,一般是在坐着,手搭在大腿上出现的“搓泥丸”样震颤,在运动时抖动反而会减轻;
意向性震颤则相反,患者的震颤往往在运动,尤其是接近目标时愈发明显,比如患者要去拿水杯,那么刚开始患者手可能不抖,但随着患者手越来越快要够到水杯时,手的抖动就越来越严重,因此这类震颤十分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常见于小脑病变等;姿势性震颤是患者的肢体(头或手部)维持某一种特定姿势时,会不自主的出现震颤。
此外,不同震颤的抖动频率也有差别,如帕金森病常常是幅度较大,频率较慢,而特发性震颤常常是幅度较小而频率较快。
帕金森病是产生震颤常见的原因之一,但除帕金森之外,震颤常见的病因还包括:紧张、焦焦、药物、小脑病变、肌张力障碍、代谢异常、神经系统病变等等。临床上还有些震颤的患者,常只有手抖这么一种临床表现,通常与家族史、遗传相关,被称为原发性震颤或特发性震颤,以下重点介绍一下它。
特发性震颤又叫原发性震颤,发病率约为0.3%-1.7%,但在>65岁的人群中,发病率高达10.2%,可以说是除帕金森之外,老年人手抖又一常见原因。由于特发性震颤倾向于在家族中流行,因此考虑特发性震颤的病因与遗传基因密切相关。
特发性震颤典型的表现是双侧对称的震颤,多从手开始,逐渐影响到头部等。特发性震颤主要表现为姿势性震颤,以上下运动性震动为主,频率高而幅度小,在日常活动(如书写、倒水、进食时),尤其是进行精细活动时(如绑鞋带、拿针线)会加重。
此外,特发性震颤的特点是在注意力集中、精神紧张、疲劳、饥饿时加重,有些病人在饮酒后可暂时消失。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抖动的频率会下降但幅度会增加,常常难以控制震颤,从而严重影响工作和日常活动,生活质量出现大幅度降低。
诊断特发性震颤需要满足以下三点:
双上肢动作性姿势性震颤,伴或不伴其他部位的震颤(如下肢、头部、口面部或声音);
不伴有其他神经系统体征,如肌张力障碍、共济失调、帕金森综合征等;
病程超过3年。但对于因为“震颤”就诊的患者,医生常常会开一系列检查,像化验药物、毒物、铜蓝蛋白、头部磁共振、肌电图等检查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震颤。
特发性震颤的治疗分为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对于轻度不影响生活的患者,只需要进行教育和安慰;
对于对生活有一定影响的患者,可以根据工作生活的需要提前半小时服药抑制症状;
对于严重影响生活的患者,则需要按时口服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普萘洛尔、阿罗洛尔、扑米酮等。
如果药物不能有效改善震颤的症状,可以考虑采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来治疗特发性震颤。
脑深部电刺激术又称脑起搏器术,是一种立体定向手术,医生会先在患者头部安装一个定位头架,然后做影像学检查,并精确计算脑内靶点位置,之后在头上开一个硬币大小的孔,根据靶点位置,把针粗细的柔软电极精准放入大脑中,通过电极释放一定频率的电脉冲信号,刺激附近的神经细胞和神经核团,从而达到调控患者脑内不正常的信号传递,达到控制震颤的目的。目前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的使用,可使手术更加简便快捷。
在手术效果方面,据统计单侧刺激术后1年震颤的改善率为53%-63%,双侧刺激改善率为66%-78%,对生活质量改善率为57.9%-82%。术后5年,双侧刺激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率为32.3%-51%,术后10年震颤改善率为48%。
总体而言,深部脑电刺激术能有效减轻患者肢体震颤,安全性较好,推荐用于治疗药物难治性特发性震颤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