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记者从省政府举行的关于医改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我省紧抓全国第二批综合医改试点省契机,围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落实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理念,突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发力,综合医改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有力促进全省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省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副主任、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杨联昌介绍,今年省财政预算安排公共卫生发展资金26.6亿元,较年新增1.6亿元,安排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补助资金22.84亿元,新增0.95亿元。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构建有序就医和诊疗新格局。医院辐射带动作用,以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和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打造高标准区域卫生健康中心为重点,实施“秦跃计划”,支持西安医院创建国家医学中心。积极向国家争取区域医疗中心项目,拟依托西安交大一附院、医院,分别在榆林、杨凌、汉中建设区域医疗中心。
医院医疗救治主力军作用,加快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等4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提高各地医疗卫生服务综合承载能力,更好满足省域内群众医疗服务需求,减少患者跨区域流动。
医院在县域内的“龙头作用”,医院加入“千县工程”,我省51医院入选。医院服务能力,实现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五大中心”县域全覆盖。在全省遴选10医院开展“两专科一中心”建设,遴选21医院重点建设针灸、康复、脑病等中医优势特色专科。发挥基层医疗卫生“网底”作用,做实做细老年人和4种重点慢病服务管理,高血压患者基层规范管理服务率79.24%,高于国家6.11个百分点。开展全科医生培养和转岗培训,全省每万人全科医生数达到3.35人,位居全国第9位。
推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累计组建医疗集团、县域医共体、专科联盟、远程协作网个。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今年上半年新增25个县启动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全省50%的县建成1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目标。
完善相关政策指引,医院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全省70医院全部完成章程制定;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明确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60%以上用于奖励性绩效工资,探索在各设区市确立1医院试点开展卫生系列高级职称自主评审;积极调整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出台《陕西省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版)》,新增一级、医院医疗服务价格项目项、49项,上调儿科手术和诊疗、康复、中医等项目价格项,新增修订项/类医疗服务项目价格。
强化医疗质量管控和可持续发展,医院国家间质量评价参加率91.98%、合格率96.35%,位列全国第10位;医院国家室间质评参加率94.92%、合格率97%,位列全国第4位;医院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0.42%,低于全国水平(0.56%),位列全国第8位;I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0.04%,低于全国水平0.1个百分点,位列全国第5位;儿科、麻醉专业医师配备占比超过全国水平,分别排名全国第4和第9位;医院每百名卫生技术人员科研项目经费、中医药科研项目经费分别为28.26万元、26.57万元,位列全国第12位、第10位。
落实国家组织集中带量采购,目前全省集采药品通用名数已达到个,提前完成年度目标;推进省级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不断优化完善陕西牵头组织的省际联盟集中带量采购工作机制,累计节约采购资金约9.1亿元;落实集中采购医保资金结余留用政策,统一全省集采药品、医用耗材医保资金结余留用测算方法,目前全省12个统筹区已向医疗机构拨付国家集采药品前三批医保结余留用资金万元;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逐步减少医保基金按项目付费的比例,有序推进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按病种分值(DIP)付费、按床日付费、门诊按人头付费等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作者:周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