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建立中国标准,重要性堪比鸿蒙系统,欧拉系
TUhjnbcbe - 2025/3/25 11:30:00
北京什么白癜风医院最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

年,华为启动了“欧拉会战”,为一个叫欧拉系统的软件进行大作战。

当时这个会战非常低调,外界几乎没有公开的信息,但是在华为的一次座谈会中,任正非却主动提起了“欧拉会战”。

他不但将“欧拉会战”提高到和“鸿蒙会战”一样的高度,甚至任正非在形容欧拉会战时用了“承担着数字时代的历史使命”这样的说法,这是连鸿蒙都没有达到的评价。

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评价。

首先鸿蒙会战里最出名的应该就是“松湖会战”,这是华为历史上典型的一次自救。

年时,由于华为受到制裁,谷歌禁止华为使用谷歌移动服务GMS,导致华为的设备无法使用这个软件下载购物、电影、聊天等APP。

华为手机海外业务也因此遭到致命的打击,然而在面对生死关头时,他们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放弃挣扎,于是鸿蒙OS备胎转正。

但是仅仅有鸿蒙系统是不够的,没有生态的系统就是一个空壳。

为了做好生态,华为又做了许多人难以理解的努力,其中就有“松山湖会战”。

年1月时,华为再次将全球多名工程师紧急召集到东莞松山湖,他们要为生态建设搭建一个框架和工具,有了这个框架和工具,开发者们就能快速的完成鸿蒙。

这是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技术大攻关,几乎倾尽了华为所有能调用的资源,相当于一次技术领域的大会战。

因此这个攻坚战也被人称作“松湖会战”。

整个松湖会战历时10个月,至于结果大家也都知道了,华为鸿蒙系统,在两个月时间内,装机量就达到了万台,至今鸿蒙装机量达到3亿台,开发者数量达到了万个,并且它依旧在疯狂的成长当中。

根据华为的官方预计,到年时,鸿蒙系统装机量还将上升到到12.3亿台,这个成绩是国产操作系统从未达到过的,因此获得工信部的大力支持,每次都将它当做一个典型例子。

在很多国人眼里,鸿蒙就等同于国产操作系统,所以鸿蒙“松山湖会战”一直是业内津津乐道的一件事,因为它打造了一次国民级别的作品。

所以欧拉会战能与鸿蒙“松山湖会战”相提并论,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但是奇怪的是,欧拉系统的成绩其实“非常差”。

年底,欧拉装机量达到万套,相比于鸿蒙3亿的数量,企业成员数量也不过家,在规模上,远小于鸿蒙。

如此巨大的规模差距,却获得任正非的重视,不仅将它与鸿蒙相提并论,更是赋予它“历史使命”的评价。

其实不只是任正非重视欧拉,中国工信部同样如此。

年9月份,华为将欧拉系统捐赠给中国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工信部副部长王志军就表示“欧拉是一个重量级开源项目,它是中国抢抓万物互联时代发展先机,是打造下一代操作系统和数字底座的有益尝试”。

毫无疑问,这也是一个极高的评价。

那么问题来了,欧拉系统到底是啥?它和鸿蒙有啥区别,为啥说它被赋予历史使命呢?

今天熊猫就给大家科普一下重要性堪比鸿蒙的欧拉系统,以及它背后的含义。

欧拉和鸿蒙其实是一对孪生兄弟。

鸿蒙系统大家应该比较熟悉,对于鸿蒙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应未来而生,这是因为它不单单是手机的操作系统,它更是万物互联的操作系统,简单来说就是鸿蒙将手机、汽车以及各种生活设备都连接在一起。

所以华为才会将鸿蒙定义为:全场景、无缝协同、为未来而生等概念。

而欧拉系统其实也是如此,它也是为未来而生,不过它连接的就不是消费电子设备,而是企业商用设备。

企业端一般用的到设备和我们不太一样,有些企业几台电脑就行了,但是大型企业数据非常多,需要用到服务器、数据中心、云计算、边缘计算、以及基站、路由器、工业控制等等嵌入式设备,这些设备都需要搭载操作系统。

欧拉系统要做的就是将这些设备和软件协同到一起,将他们统一连接起来。

说的直白一点,欧拉和鸿蒙一样都是下一代万物互联的操作系统,也都具备多设备、全场景的功能。只不过一个是面对C端消费者,一个是面对B端企业,但两者的重要性几乎是等同的。

如果硬要说哪个优先级更大一点,在我看来反而是欧拉更值得期待。

原因非常简单,没有鸿蒙系统,我们损失的可能是经济,但是没有欧拉系统,我们的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国家安全都会受到影响,因为它关乎了一场现代化战争-信息战。

可以说没有信息安全,就没有经济、国防安全。

有些人可能会说太夸张了,其实这种事情早就有先例了。

年海湾战争前,伊拉克购买了一批防空系统使用的打印机,老美趁机将病毒植入芯片,并且巧妙的隐藏起来,在战争爆发前,他们就启动了病毒,导致伊拉克防空系统陷入瘫痪,然后老美联军的空中力量就肆无忌惮的进入伊拉克上空进行轰炸。

在年的科索沃战争时。

老美对南斯拉夫发动了数个信息战,其中包括电子干扰、黑客、系统瘫痪等手段,由于南斯拉夫的大部分系统都是西方国家的,所以很轻易就被攻陷了,部分设备因超负荷而失灵。

当美军取得胜利后,他们的参谋长会议主席亨利大方的承认:“美军的网络攻击方式就是用了某些计算机系统”。

这还没完,年时,老美又对伊朗下手了。

他们和以色列制作了一个叫“震网”的电脑病毒,它可以在微软操作系统中伪装成其他公司的签名,然后攻击工业控制系统,尤其是核电站等重要工业,因此被称为“网络导弹”。

最终伊朗的浓缩铀核设施工厂约有1/5的离心机因此而报废。

可以说在数次的信息战中,我们都可以见到国外系统的影子,不管它们是否有意这么做,但是它们的的确确影响到了其他国家的安全。

所以我才说没有信息安全,就没有国防安全,因此现代信息战一直在被世界各国反复的研究和学习。

中国也同样如此。

当年,时任科技部部长徐冠华曾说过流传至今的话:中国信息产业“缺芯少魂”,芯大家都知道是芯片,而魂呢,指的就是操作系统。

这两个缺了其中任何一个,国家的信息安全都无法保证。

于是在之后的30年里,我们拼命的补课,在缺芯少魂的问题上,做了许多努力,也相继诞生了麒麟、红旗、起点、中科方德、新支点等十几款操作系统,以及各种芯片,然而这些软硬件都没能普及开来。

我们失败的不是因为技术,而是生态问题。

发达国家在80年代时,计算机就已经盛行,微软和英特尔组成的Wintel联盟,将芯片和操作系统进行捆绑,迅速抢占了全球PC市场。

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当中国在1年推出了国民级别的麒麟系统时,Wintel联盟早已经建立起庞大的生态圈,我们的软件根本无法推广,只能在小范围内生存。

而在智能手机时代也是如此,因为起步落后于安卓和苹果,他们建立起来的生态系统让我们只能再次望而兴叹。

结果可想而知,中国除了军队系统外,我们的高校,政府,企业和民用的操作系统全都被国外垄断,甚至落后的更多了。

于是当科技战爆发时,操作系统和生态迅速成为我们的软肋。

中国十几所高校被禁用MATLAB等软件,华为被谷歌生态软件拉入黑名单,数十家企业被纳入制裁。

这就是一步落后步步落后的代价。

但是现在,我们有机会弥补这些遗憾,由于疫情的存在,全球提前开始万物互联时代,这意味着一个新时代:数字化时代的到来,而我们又有了超车的机会。

中国错过两个操作系统时代,决不能再在数字时代上犯同样的错误,恰好此时鸿蒙和欧拉系统横空出世,它们的诞生就是为了等待这个时机。

这还要从年时说起,当时任正非在内部讲话,提醒企业高层,他说:“如果安卓和微软系统不给我们用了,那我们是不是相当于断粮了,我们是不是就傻了?”

这句话点醒了华为,于是他们开始为自己启动备胎计划,同时也是为中国铸心造魂,麒麟芯片、鸿蒙、欧拉操作系统就此诞生。

在华为的带领下,麒麟芯片率先突围,如果不是我们芯片制造跟不上,或许现在已经登顶了,而操作系统同样如此。

当老美宣布制裁华为时,鸿蒙率先备胎转正,而欧拉紧随其后,一个立足于消费电子民用端,一个则瞄准政企端,开启了全面的反攻。

尤其是欧拉系统,它面对的企业端难度更高,情况更加复杂。

由于前面两代的信息技术发展,中国企业和政府早就实现了信息化办公,企业生产、管理、资料、甚至信息沟通都是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的。

然而中国的信息化却藏着两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操作系统碎片化、安全性差。

企业安全性上面就说过,一旦被动了手脚,那么我们的金融、能源、民生等基础系统都有瘫痪的可能,损失将难以估计。

而操作系统碎片化则会直接影响我们企业乃至国家的数字化转型。

咱们举个常见例子:比如我们现在买的各种家用电器都可以用手机APP来控制,美名其约是为了方便我们操作。

但问题是不同的设备、不同品牌的APP软件都是不同的、而且还不能兼容,使用起来非常的麻烦,这就是操作系统碎片化,它不但会把手机都弄卡,还会影响消费者的使用效率等等。

消费者端其实还好解决,要么选择同一个品牌,要么干脆不用就好了。

但是企业端却没办法,因为企业的操作系统非常的复杂,有物联网操作系统、公有云的云操作系统、工业设备的嵌入式操作系统等等,不同设备、不同品牌的领域都不相同,操作系统也不同的情况。

企业维护起来成本又高又麻烦,逐渐形成一种叫“烟囱”效应。

更关键的是相互间的数据无法共享,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就是数据的流通,没有数据,中国数字化转型战略就没办法实施。

所以欧拉系统在B端立足的关键,不但要解决生态问题,还要解决行业之间如何协同的问题。

但即使面临如此艰巨的条件,欧拉的成绩却非常的亮眼。

年12月,欧拉系统累计装机达到万套,占新增市场25%的份额,越了生态临界点。

生态临界点大家可能不太熟悉,简单来说就是生态良性循环。

当市场习惯某种生态后,其他系统和生态想要冲破枷锁,是非常难的,但是当新的操作系统达到某个数值或者占比后,生态和用户就形成良性循环。

而欧拉就以万套的装机量以及新增市场四分之一的份额跨过了这个数量值,也意味着只要欧拉不作死,国产操作系统已经占稳了脚跟。

然而这并不是欧拉的终点,因为此时的欧拉系统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在老美对我们进行制裁后,欧拉获得中国软件行业难以想象的支持,而华为则更绝,他们在年时,将自己积累了十年的欧拉全量代码、品牌商标、社区基础设施等相关资产全部捐赠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直接把华为的产品变成中国乃至全球业界伙伴共同参与。

于是中国工信部亲自站台,中国三大运营商都力挺“欧拉”,电信更是直接在全行业中,推出了基于欧拉技术的操作系统,除此之外,阿里、力拓,乃至国外的高通和英特尔等国际科技巨头都加入了进来。

这是中国第一次征服国外的科技巨头,让他们主动加入我们的开源社区。

在他们的帮助下,欧拉已经渗透到金融、能源、政府、服务器等各行各业,帮助他们实现数字化转型。

这是中国第一次在基础软件领域,集合起全产业链的力量,跨越了一个生态临界点,也是中国基础软件的一次大反击。

所以任正非才会说:欧拉承担着历史使命。

如果华为的欧拉系统都输了,那么还有谁能成功呢?至少我想不出来,所幸的是,欧拉已经站起来了。

但是这还不是欧拉真正的价值,它最大的作用就是为中国软件而战,为中国开源竖立起一块牌匾。

年12月时,中国软件协会发布了《中国软件根技术白皮书(操作系统册)》,它以鸿蒙和欧拉系统的成功经验为案例,为中国软件行业绘制了发展蓝图,这也意味着我们将向根软件技术发起冲锋。

中国有全球最多的软件人才、最大的应用市场,我们原本有条件成为开源强国。

但是可悲的是,这些开源软件都是国外的,我们的人才是在为国外的开源社区做贡献,在LINUX、安卓等开源软件上,中国企业贡献排名非常靠前。

开源软件原本应该是全世界的财产,但是在老美等国家的影响下,这些财产也变得不安全,我们做再多的贡献,反而会成为扼住我们喉咙的帮手,所以中国急需构建自己的开源社区。

而欧拉开源社区的全球伙伴已经达到上万人,仅仅年,就新增了2万行代码,已经成为中国最活跃的开源社区。

中国软件可以以欧拉为榜样,做出更多的开源软件,打造不逊色欧美的开源社区,如果顺利,在未来,我们还可以诞生出“劳拉”“开拉”等等类似于欧拉的操作系统,甚至可以培养出出中国版的安卓,中国版的LINUX系统。

而这才是欧拉作为开拓者最大的价值。

用任正非的话说:“我们过去强调标准,是因为我们走在时代的后面,我们不融入标准,就不能与别人连通,但是当我们捅破天时、领跑全世界时,就要敢于建立自己的标准,让别人来连接我们”。

这是何等豪迈的说法,好男人就该勇于乘风破浪,就应该拥有向上捅破天的气概。

如今欧拉虽然还未完全成功,但是我相信它会继续壮大,因为我们身处时代的十字路口,如果我们不懂的珍惜抓住难得的机会,我们将重蹈PC和移动互联网的悲痛。而这个悲痛我们很多科技企业已经吃过了,接下来就不会再吃了。

我们也衷心祝愿欧拉系统能取得成功。

好了,看到这边记得点赞

1
查看完整版本: 建立中国标准,重要性堪比鸿蒙系统,欧拉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