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婴早教行业培训考核细则
一、基本操作:(熟练掌握)
(一)抱孩子的姿势
搂抱、坐抱、螃蟹抱、搂腿抱及各种抱法适合孩子的月龄
(二)正确包裹孩子的方法:
一些家长怕孩子长大后罗圈腿,当孩子出生后用绳子把腿捆住是不对的。因为孩子在出生前在母体内上、下肢都是屈曲的,这样就使新生儿上、下肢屈肌相对发达,而帮助上下肢伸直的肌肉则相对发育的不好。如果强行拉直,会拉伤新生儿上下肢的肌肉,严重时会影响孩子以后的运动发育。罗圈腿是缺钙引起的,如果是真正的罗圈腿,用绳捆绑也无济于事。另外,不要给孩子戴手套,因为这样会限制孩子手的触觉发育,从而影响到孩子的智力发育。
(三)正确的洗澡方法及注意事项:
(水温、环境温度、孩子情况、洗澡的顺序、新生儿脐带护理)
应急情况处理;(略)
(四)正确的抚触手法(0-3月)及注意事项;
抚触方法:0—3月的婴儿有顺序要求
a.抚触头部:
方法:把宝宝的头部轻轻捧在双手上,然后用一只手从前额头部发际向后抚触,再用另一只手用同样方法抚触,而后用双手的用拇、食指,轻轻按摩宝宝的耳部,从上向下。
功能:促进头部血液循环,使宝宝放松。
b.抚触面部:
方法:用双手的食、中指指腹从额中部向眉弓两侧轻推,然后在双侧太阳穴部位轻轻压一下。而后同样用食指指腹,从宝宝嘴角螺旋形向上按摩,直到两侧太阳穴部位。
作用:放松宝宝脸上的肌肉,在宝宝长牙时,这种按摩有助于维解牙床的不适。在按摩脸部时手法要轻。
c.抚触手臂部:
方法:双手握住宝宝的手臂,用一只手由上肢前臂往上轻捏到肩部。而后用一只手握住宝宝的手腕,另一只手的拇、食指轻捏宝宝的每一根手指,然后用双手食、中指轻轻固定的宝宝手腕,用双手拇指从宝宝掌跟部轻轻向手指根部推,而后同样的方法,抚触宝宝的手背。同样的方法按摩另一只手臂。
作用:促进宝宝手臂血液循环,让宝宝手的感觉更敏感,更灵活,手臂更有力。
d.抚触胸腹部:
方法:双手掌心向下,放在宝宝的腹部,在肚脐两侧向上到颈部两侧锁骨向外划一个心型,从两侧腋下到下腹部收起双手,而后把双手四指放在宝宝的腰部,大拇指放在肚脐两侧,双手指轻轻外推。
作用:胸部按摩促进宝宝胸部器官发育,腹部按摩能够促进宝宝消化。胸腹部皮肤较敏感,因此按摩过程中动作要轻。先用手指轻轻触碰宝宝腹部的皮肤,及时调态按摩的方法力度,以免引起宝宝的反感。
e.抚触脚腿部:
方法:双手握住宝宝的小脚掌,用拇指的指腹由脚掌的中心向两边轻推,方向由脚跟部向脚趾方向推,而后一只手握住宝宝的脚腕部,另一只手用拇、食指,轻捏宝宝的每个脚趾。
抚触腿部时用一只手握住宝宝的脚腕部,另一只手轻捏腿部,然后依此从小腿、膝盖、大腿和臂部往上轻捏。
作用:促进宝宝脚腿部血液循环,让宝宝腿脚更有力,利于宝宝的下肢活动,在宝宝学习走路时,按摩更好。
f.抚触背、臀部:
方法:一只手按住宝宝的臀部,另一只手用摩擦的方法,轻轻从颈部向下滑到臂部,然后用双手的食、中指腹从臀上,沿脊柱方向从下向上按压,直到颈部用力要轻。
作用:助于强化宝宝的脊椎。增进背部和臂部肌肉的弹性。
以上按摩每天做1—2次,每次30分钟左右,每个部位做2-4个八拍。
抚触注意事项:
a.抚触应选择在宝宝空腹前1小时,或宝宝情绪安静时。
b.抚触要求抚触者,双手清洁,无指甲,不戴任何手饰。
c.应选用无刺激润肤油,以免损伤宝宝皮肤。
d.注意让孩子保暖,尤其秋冬季节。
e.可选择轻柔,舒缓的有节奏音乐,即可以培养宝宝的音乐感,同时给宝宝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
f.父母应用心寻找适合与宝宝完成抚触的最佳时间,以保证抚触的愉快进行。
g.抚触过程中应注意宝宝的反应,抚触应让宝宝情绪放松,如果宝宝哭闹不停,则表示宝宝不喜欢,应停止抚触,让宝宝情绪安静时再开始。
h.如果宝宝受伤或身体不适时如皮肤疾病、骨折等,不要给宝宝按摩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抚触的重要性:
1、增加亲子感情:
2、建立身体的秩序感:
3、促进婴幼儿全身的血液循环:。
4、增加身体的免疫力:
5、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改善皮肤的功能
6、促进触觉发育:
7、促进消化道的代谢,增加食欲:
8、促进睡眠:
9促进肌肉的协调发展:
(五)游泳的方法及注意事项、应急情况的处理;
婴儿游泳的好处
1、适应“内”“外”环境的不同
2、刺激新生儿脑神经发育
3、促进新生儿身心健康
4、促进胎便的排出
5、加深睡眠
6、加强骨骼系统的灵活性和柔韧性
7、对胸廓的发育有良好的作用
8、促进消化、吸收及体重增加
方法:
新生儿游泳注意事项:
适当的游泳时间:
专用游泳项圈:
专业人员陪伴:
掌握好水温:保持在38-40摄氏度之间。
(六)母乳喂养的技巧及正确的喂养姿势。
1.乳汁分泌
一般在产后2-3天,乳腺开始分泌乳汁。但孕妇在孕7个月时乳房就有少量乳汁,因此产后30分钟让孩子吸吮乳头,能充分刺激乳头产生神经反射刺激乳汁分泌。乳汁分泌有两个过程:泌乳和排乳,一方面由于吸吮刺激乳头的神经末稍,将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至下丘脑,激发垂体前叶释放泌乳素,泌乳素作用于乳腺腺泡,促进泌乳;另一方面由乳腺管经乳头排出乳汁的过程。另外吸吮刺激乳头,产生神经冲动传到神经中枢至下丘脑刺激垂体后叶释放催产素可促使乳汁排出,且可加强母亲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排乳还受各种条件反射的影响,如母亲听见婴儿哭声即有乳汁溢出,母亲情绪改变恐惧、悲伤等均可通过大脑皮层抑制排乳反射,使泌乳停止。
2.影响乳汁分泌的几种因素
(1)孩子的吸吮是促进乳汁分泌的最好方法:
(2)产妇饮食:
(3)产妇本人的情绪:
(4)家庭成员影响:
(5)药物:
(6)*品及疾病:
(7)休息:
3.母乳喂养的优越性:
(1)母乳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抗体
(2)利于母体健康:
(3)增进母子感情:
(4)母乳简便卫生:
4.乳汁的分期
(1)初乳:
分娩后7天内乳汁为初乳。这一时期的乳汁中,脂肪、乳糖和钙的含量及热量较过渡乳和成熟乳为低,但蛋白质、IgA高,尤其IgA含量比成熟乳高20-50倍,乳蛋白多易消化吸收。初乳在胃内形成的乳块小,易被消化吸收,因此十分适应于新生儿消化吸收。
(2)过渡乳:
分娩后7-14天的乳汁为过渡乳。乳钙高于初乳,但IgA含量低于初乳。
(3)成熟乳:
分娩后14天以上至9个月的乳汁为成熟乳,蛋白质和IgA含量较初乳、过渡乳低,但脂肪乳糖和钙的含量仍较高。
(4)晚乳:
9个月以后的乳汁为晚乳。晚乳的量和营养成份明显减少。
5.哺乳期卫生
(1)做好母乳喂养准备
(2)做到按需哺乳
(3)哺乳持续时间及乳汁成份
6.正确哺乳姿势
(1)喂奶体位:
母亲取舒适体位,坐着或躺着。如果坐着喂奶,则背部最好有支撑物,使脊背及全身放松,如果躺着母亲应侧向婴儿,让婴儿身体贴近母亲,婴儿头与身体是一直线,让婴儿头枕母亲一侧上肢前臂,同时母亲手托婴儿臀部,让婴儿脸朝向乳房,下颌贴近乳房。
(2)婴儿正确含接
喂奶开始时,先将乳头触及婴儿上唇诱发婴儿觅食反射,使婴儿嘴张得很大,使婴儿含接乳头及大部分乳晕,看到婴儿嘴呈鱼嘴样,面颊鼓起呈圆形,说明婴儿含接正确,此时母亲感到婴儿吸吮动作有力,且有下奶的感觉,能听到婴儿有吞咽声。
(3)断奶时间
一般母乳喂养持续1年后即可断奶,但应慢慢进行,使婴儿适应其他食物。世界卫生组织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建议,如果条件许可情况下母亲喂养可持续到婴儿出生后2年,但此时母乳已不是婴儿主食,应以食物为主,哺乳为辅。
7.母乳喂养过程中常见问题
(1)乳头破裂
母亲在喂奶时乳头疼痛,乳头皮肤有裂口,常伴有乳房肿胀或乳腺炎。主要原因是由于婴儿含接姿势不正确,母亲未掌握正确的喂哺技巧。有时因过渡地在乳头上用肥皂等刺激物品清洗造成的。乳头如有损伤,哺乳时要在损伤轻的一侧乳房哺乳,再喂损伤重的一侧哺乳,哺乳后挤出少许乳汁涂在乳头上,使其自然干燥,以保护皮肤。如果乳头疼痛剧烈,可暂停哺乳24小时,但应将乳汁及时挤出,用小杯或小匙喂养婴儿,以保证乳头恢复后,继续母乳喂养。
(2)乳房胀痛
主要由于不适当或不经常哺乳造成的,因此要频繁哺乳及时排空乳房,减少乳房胀痛。
(3)急性乳腺炎
大多发生在产后3-4周,以初产妇多见,造成急性乳腺炎的原因是:
乳汁淤积:
由于未及时排空乳房,使乳汁积聚在乳腺小叶;当乳头皲裂引起疼痛时,影响产妇充分哺乳,如果乳头内陷也影响哺乳。另外,由于分泌的乳汁中含有脱落上皮细胞较多,易引起乳腺管阻塞,使乳汁淤积加重,细菌繁殖引起感染。
细菌侵入:
一是细菌直接从乳头破裂处侵入,沿淋巴管扩散到乳腺叶或小叶间的脂肪、纤维组织引起。另一个是致病菌隐藏在婴儿鼻咽部,哺乳时病菌直接沿乳腺管逆行侵入乳腺小叶,在乳汁中迅速繁殖而引起。
预防方法:
正确哺乳姿势可预防乳头破裂,另外及时排空乳房,防止乳房汁淤积。哺乳前用清水清洗乳头,哺乳后挤出少许奶涂在乳头上。另外内陷乳头应在哺乳时轻轻牵拉,不要强行拉出,防止损伤乳头表面皮肤。要戴合适棉质胸罩,利于局部血液循环
治疗:
乳汁淤积早期可给予局部热敷使乳汁排出。感染严重者则停止母乳喂养,需用手挤出乳汁,并给予局部热敷或理疗。有化脓时要切开分流,适当应用抗生素。
(4)母乳不足怎么办?
乳汁分泌是一个复杂的神经内分泌调节过程,乳汁不足除少数疾病外,大多数是由于哺乳方法不正确等多种因素所致,可以通过诱导恢复乳汁再分泌。因此要频繁哺乳,尤其增加夜间哺乳次数,如每次哺乳时间过短对乳头缺乏足够的刺激,不能建立有效的条件反射,也可导致母乳分泌不足。乳母营养状况也可影响乳汁的量,因此要保证乳母营养,热量、水份及各种营养供应充足,另外焦急、悲伤、紧张不安也可以使乳汁减少。因此,掌握正确哺乳方法,使乳母精神愉快,营养良好是保证足够乳汁分泌的主要方法。另外,家人也要帮助和树立信心,当乳母焦虑不安时,家人一定要及时给予鼓励。不要给乳母母乳不足的心理暗示,如告诉产妇:母乳不足可以喂奶粉。这样母乳会越来越少。因此多给乳母心理支持,这也很关键。
(5)如何判断孩子吃饱了:
喂奶时听到孩子的咽奶声,喂奶前乳房丰满,喂奶时有下奶的感觉,喂奶后乳房柔软。
24小时内婴儿小便有6次或更多,并有少量多次或大量一次质软大便,两次喂奶之间孩子很满足快乐。孩子的体重每周平均增加克左右。
8.挤奶的手法:
如果乳母需外出或乳母有严重疾病时,需把奶挤出来,以保证乳汁的分泌。因此要掌握正确的挤奶手法,挤奶前清洗双手,产妇取舒适体位,取一干净容器靠近乳房,拇指放在乳头根部上方2厘米乳晕处,食指和拇指相对,其余三个手指轻轻托乳房,向胸壁方向反复、有节奏的挤压及放松,并在乳晕周围,反复转动手指位置,以便排空所有乳窦内的乳汁,双侧乳房交替进行,每侧挤大约5分即可。
9.什么情况下不能哺乳
(1)母亲患慢性传染病时可暂停直接哺乳,可将乳汁挤出,经消*后,再喂婴儿。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主要是通过胎盘和血液传递,因此乙型肝炎病*携带者并非哺乳禁忌症。但是否进行母乳喂养应咨询医生,并根据母亲自身情况决定。
(2)母亲患严重的全身性疾病和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慢性肾炎、心功能不全、糖尿病、恶性肿瘤等应停止哺乳。
(3)母亲患有精神病、癫痫等应停止哺乳。
(4)母亲患有急性乳腺炎时应暂停哺乳,但要及时把乳汁排空,等治愈后继续哺乳。
10.避免乳母用药引起婴儿中*
哺乳期有许多药物可随乳汁的分泌而使婴儿摄入,如红霉素、四环素、水杨酸盐、磺胺类、利福平等,哺乳期母亲若长期大量服用这些药物,可使婴儿体内发生蓄积中*。故哺乳期妇女应避免滥用药物,必要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二、常见护理问题的处理:
(一)新生儿的常见问题及处理;
1.新生儿生理特点:新生儿脱离母体后开始独立生存,为了适应外界环境,各系统和器官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以维持机体与环境间的平衡。护理新生儿一定要了解新生儿生长发育特点,并要实用科学的护理方法:
(1)一般特征:(叙述)
(2)呼吸:
由于呼吸调节中枢不成熟,故呼吸深浅及速率不均匀,呈腹式呼吸,且时有节奏不规则呼吸,但应注意面色有无改变,有无青紫或苍白,观察哭声是否响亮、有无尖叫、是否安静等。如有异常情况,如小儿烦躁不安、嗜睡等现象,医院就诊。
(3)循环:
新生儿的心跳一般在-次/分,随着睡眠、啼哭和运动而改变,刚出生时新生儿血面液多集中于躯干及内脏,四肢较少,因此四肢易发冷。
(4)体温:
刚出生的新生儿体温一般在37-37.5℃之间,以后下降,3-5小时达到最低,约下降2℃,此时应注意保暖。随后又上升,经12-24小时后稳定于36-37℃之间,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健全,一般新生儿室温应在22-26℃,湿度50-60%较适宜,尤其冬季注意保暖,但不要太过份。夏天要防止新生儿脱水热,每日要为新生儿测体温两次,上午下午各一次,超过38℃或低于36℃要及时给予纠正。
(5)皮肤:
由于新生儿皮肤表面角质层很薄,即毛细血管分布在皮肤的浅层,若皮肤受伤,因局部防御力很弱,细菌易于侵入引起感染。因此对新生儿皮肤应细心护理,注意保持干燥清洁,给新生儿护理前应洗净双手,操作要轻柔,要为新生儿选择棉细软布做衣服及尿布,并注意室内清洁通风。尿布勤换,防止发生红臀,大便后用清水洗,并扑上爽身粉。新生儿在鼻及鼻翼部分,有时在前额唇部或颊部,有*色粟粒大的斑点,为皮脂腺,称粟粒疹,随着月龄的增大可逐渐消退。新生儿色斑为蓝灰色最多出现在骶部、背部及臀部,偶尔出现在四肢、肩部等,一般在3-4岁消失,不需特殊处理。
(6)消化及哺乳:
由于新生儿消化道尚未发育完全,连接食管的胃的贲门括约肌较松驰,连接十二指肠的胃幽门括约肌较紧张,且胃容量小,呈水平位,故易发生呕吐,因此新生儿喂奶时头应稍抬高,喂完后竖起新生儿轻拍背部,以便使吃奶时咽下的空气排出,然后让新生儿右侧卧位,头稍抬高,防止新生儿溢奶,吸入气管引起呛咳或新生儿吸入性肺炎。
(7)大便及性状:
出生第一天新生儿排泄为棕竭色胎便,2-3天后为混合性大便,以后逐淅为正常*色粥状,略带酸味,每日3-5次不等。新生儿大便性状可反应新生儿的喂养情况,如果消化不良时大便呈*色,次数增多与水是分开的;吃糖过多时因糖代谢过度发酵,大便臭味较浓;进食不足时大便色绿,量少次数多;肠道感染时大便次数多或是水样或带粘液脓性,大便腥臭味;伴有肠道感染时,新生儿有厌食,呕吐,腹胀烦燥不安,发热甚至嗜睡脱水,因此每次换尿布时,如有大便则应注意观变其量及性质、气味和有无粘液。如因哺乳量不足或人工喂养方式不当导致大便异常时,应适当医院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如果出生后24小时尚无大便,则应检查肛门有无发育异常。
(8)排尿:
尿量的多少与喂养次数有关,母乳充足的情况下24小时,小便应在6次以上。如果出生后12小时无小便,应注意泌尿道有无畸形或是喂养不当,因此每次换尿布时应注意有无排尿,如喂养不足则增加喂养次数,一般情况下喂奶后20分钟左右就有小便排出。
(9)脐带:
新生儿脐带一般在出生后3-7天完全脱离,应严密观察脐带有无渗血,周围有无红肿,如发现异常应到医院就诊。给新生儿洗澡时,要注意脐部护理,尤其对出生10天内的新生儿,每次洗澡后应用75%酒精消*,并尽量不要弄湿脐带,保持局部干燥。
2.环境及新生儿卫生:
3.接种:
出生后24小时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等预防针,医院做计划接种。
4.新生儿几种特殊状态
(1)生理性体重下降:
(2)脱水热:
(二)产妇产褥期的护理;
1.什么是产褥期:从胎盘娩出到产妇除乳房外全身各个器官恢复到接近非孕状态的一段时期称为产褥期,一般需6-8周。
2.产褥期生殖系统变化:
(1)子宫:
因此一般产科大夫提醒产后42医院复查,主要是看子宫恢复情况。
(2)子宫内膜变化:
恶露分三种:
红色恶露:量多呈鲜红色,含大量血液,有小血块及坏死蜕膜组织,一般一周左右逐渐变成浆状,正常情况下,血性恶露无臭味、有腥味。
浆液性恶露:色淡红,似浆液,含少量血液有较多坏死蜕膜、宫颈粘液、阴道排出菌,以上两周后变成白色恶露。
白色恶露:有大量白细胞、退化蜕膜、表皮细胞及细菌,粘稠色泽较白。在后晚期仍有少量红色恶露仍属正常,如果子宫收缩不佳,恶露较多且持续时间较长,有臭味时,则考虑有医院检查。
(3)外阴及盆底组织变化:
外阴因有高度伸展而发生充血水肿,于产后2-3天内自行消失,裂伤或侧切2-3天愈合,盆底肌肉及筋膜失去弹性且常有部分胎纤维断裂。
(4)乳房变化:
一般产后2-3天乳房充盈肿胀,压痛明显,此时仅有少量乳汁分泌称为初乳,较一般乳汁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其中主要为球蛋白,含脂肪及糖类较少,极易消化,是新生儿理想的天然的早期食物。
3.产褥期保健及康复训练
(1)休养环境
(2)活动和休息
(3)产后体操
为了有助于盆底及腹部肌肉恢复,促进体力恢复,减少腹壁松驰,预防子宫脱垂,尿失禁,应作产后体操。
①产后第一周,从产后第一天开始进行。
第一节:脚踩踏板运动:
第二节:收缩肛门运动:
第三节:腹部肌肉运动:
第四节:仰卧屈膝抬臀运动:
②产后第2周,除第1周产后体操内容外,增加以下内容:
第五节:腹肌运动:
第六节:仰卧位伸屈腿运动
第七节:仰卧起坐
第八节:胸膝卧位
产后恢复操,每天2次,每节2—4个8拍,每次30分钟左右,产妇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
(三)产褥期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叙述内容)
产后发热;恶露时间长;产后抑郁;
(四)孩子喂养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处理0—3岁:
良好的进食习惯培养;(叙述内容)
常见的孩子哭的原因。(叙述纠正的方法)
三、营养指导:
添加辅食的顺序(叙述对婴幼儿的影响)
制作辅食(3—5种)
产妇营养指导(叙述原则及饮食对母乳的影响)
四、对孩子生长发育评价:六大领域
五、0—1岁婴幼儿生长发育监测及新生儿的神经行为监测(掌握操作方法)
(一)婴幼儿生长发育监测的注意事项
1、选择适宜的环境:
室温在22—27度,由于孩子有时需脱衣服,光线不能太强,影响视觉监测。不要有噪音干扰,影响听觉监测。
2、舒适的体位:不同的状态会有不同的表现,因此首先让孩子感到舒服,才能引出最佳的反射。
3、根据孩子的情况,应在孩子安静和觉醒情况下进行:监测应在孩子两次喂奶之间进行或孩子精神状态较好的情况下进行,一般喂奶后40分钟。如果刚喂完奶,孩子往往想睡觉,如喂奶前孩子常因饥饿不配合。
4、根据孩子生理的标准进行客观的判断:由于孩子的发育有阶段性,每个阶段的反映不完全相同,并且有些反射持续时间较长,应参考生理的标准,并注意个体的差异,不能主观定论,给家长增加心理负担。
5、一次不成功时要重复监测:由于环境和孩子本身的情况,有时监测项目会监测不出来,应做重复监测或做平行监测,来确定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
6、掌握标准灵活运用:如果孩子达不到生理标准,应监测相关项目的监测,综合评价孩子的发育情况。
7、不能主观给孩子下结论,以免增加家长的负担。
8、准确的手法及敏感的判断力:因为监测是依靠工作者手的感觉和判断力,要求监测者在监测时能捕捉到孩子瞬间的表现。
具体操作方法:
采用我国临床常用的20项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方法,但由于专业性较强,是临床保健医生所掌握,从中选择易掌握且有临床意义的几项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
新生儿神经行为监测内容:
在新生儿觉醒状态下进行
1、视觉追踪:新生儿在清醒时有注视物体和简短的追视物体运动的能力。选择直径5厘米的红球,在距离宝宝眼睛20厘米的地方轻轻转动红球,吸引宝宝注视,,然后慢慢沿水平方向移动,从中线移动到一边,然后同样的方法在移动到另一边。
2、听力定向:是对新生儿在觉醒状态下的听力监测方法,第一次未监测出时要重复监测。用铃铛在新生儿视线外10—15厘米处连续摇响铃铛,一直到新生儿对铃铛有反应。持续摇动不超过15—20秒,左右交替共四次。监测时可以变化铃铛的节奏和强度,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3、被动肌张力:新生儿在觉醒状态下进行。
围巾征:将新生儿的手轻拉向对侧的肩部。观察肘关节和身体中线的关系。新生儿取坐位或半卧位均可。各月龄肘关节和身体中线的关系都不相同,发现异常时建议家长为孩子做进一步的检查。
立位悬垂:双手扶新生儿的腋下,使新生儿直立悬空,观察新生儿的姿势。主要下肢的活动和自然的姿势。
四肢弹回:当新生儿四肢屈曲时在监测。双手轻轻拉直双手或双下肢,松开后使其回到原来的屈曲位,观察弹回的速度。
掴窝角:新生儿平卧,骨盆不能抬起,屈曲下肢呈胸膝位,并固定膝关节在腹部两侧,然后举起小腿,测量掴窝的角度。各月令均不同。
足背屈角:一手扶住新生儿的小腿,使足背屈向小腿,另一手手掌压新生儿的足底,足背和小腿前侧形成的角度为足背屈角。左右相同,有快角和慢角之分。当慢角和快角相差10度时或双侧不对称时,表示有异常情况。
跟耳征角:新生儿平卧,双腿并在一起,尽可能向耳朵的方向推压,新生儿的臀部固定不动,监测新生儿的下肢和床面的角度。各月龄角度不同,当双侧不对称或抵抗力不足时表明有异常。
内收肌角:新生儿平卧腿伸直,轻轻拉开双腿,监测双腿的角度。各月龄或左右不对称时表明有异常。
迷路反射:新生儿取卧位,观察头、脊柱和臀部的关系。4个月时迷路反射消失,如果在婴儿4个月时依然有迷路反射,证明有异常表现。
4、主动肌张力:
头竖立反应:轻拉新生儿的双手从仰卧位到坐位姿势,观察新生儿的头与躯干是否平衡,坚持1—2秒以上为正常。过度后屈和过度前屈均异常表现。
握持反射:新生儿取仰卧位,用手指从新生儿手的尺侧伸进其掌心,观察其抓握的情况。
拥抱反射:新生儿取仰卧位,轻拉新生儿的双手向上提至颈部离开床面约2—3厘米,新生儿的头仍在床面上,然后突然放开新生儿的双手,新生儿会表现双上肢向两侧伸展,手张开,并屈曲上肢,似拥抱状双上肢回到前胸,可伴有哭声。
自动踏步:新生儿直立时,把足底放在床面或桌面上,新生儿可自动迈步,如果扶着新生儿的身体向前,可做出走路的样子。
放置反应:和自动踏步取同样的体位,使新生而的一只脚的脚背接触桌的边沿或用手自脚踝处向下轻触脚背到脚趾处,该足有迈向桌面的动作。
吸吮反射:将乳头或手指放在新生儿的两唇间或口内,会引起吸吮的动作。
觅食反射:将乳头或手指放在新生儿嘴角或脸颊上,新生儿会把嘴转向乳头或手指一侧。新生儿吃奶时有吸吮、觅食和吞咽三种反射,并且是有节律的。
5、一般的评价:
觉醒状态,在监测的过程中新生儿是否觉醒,及觉醒的程度
哭声:观察新生儿的哭声情况,有无回声,是否高尖,声音是否洪亮等。
活动情况:监测过程中观察新生儿的活动情况。
0—1岁婴幼儿的神经行为监测
0—1岁婴幼儿的神经发育是有规律的,按着从头到尾的方向发育,通过定期的神经运动的监测,可以发现婴幼儿的运动姿势的异常。0—1岁婴幼儿的神经发育过程中,在一定的月龄有的先天性神经反射要消失,在建立新的神经反射。如果先天的神经反射在一定的时间没有消失,新的反射没有建立,则要做进一步的监测,并注意婴幼儿是否有异常。
神经行为监测,医院鲍秀兰教授的52项神经行为监测,并从中筛选出较易掌握,具有临床意义的项目,进行监测,方法客观且家长容易接受。
头围:不管足月或早产儿,头围的生长在头三月是重要的参考标准
清醒或睡眠状态:清醒或睡眠的时间,是婴幼儿生长发育的重要参考指标。
哭声:通过哭声来判断孩子的情况。异常的哭声有高尖、无回声、虚弱和单调等。
吸吮动作:吸吮及吞咽动作是否协调,并观察吸吮时是否有青紫情况。
视觉的追踪:在安静时,用红球或手电筒的光,吸引孩子的目光,观察有无视觉的追踪,
自然活动:婴幼儿平躺床上时,观察自然的活动频率及身体的对称性。
角弓反张:当婴幼儿平卧时,颈部是放松的,观察颈部与床面之间有无空隙,在1岁内的婴幼儿几乎无空隙。
持续的握拳,并有拇指内收:新生儿经常是手握拳,但在安静和睡觉时是张开的,2个月时手经常是张开的,如有拇指内收或持续握拳时,应注意异常情况。
被动肌张力监测:
跟耳征;内收肌角;掴窝角;足背屈角;围巾征;
以上监测同前,应参考个月的角度,过大或过小均属异常。
双脚及双手的摆动:双手握住婴幼儿的双侧小腿或双侧前臂,做上下的摆动,观察摆动的角度及活动的是否对称。
主动肌张力监测:
头的控制:仰卧位时拉起宝宝到坐位,观察婴幼儿在坐位时头的位置,各月龄均不相同。
手的主动抓握:3—4月的婴儿有主动抓握,但不持续,6月时能主动抓握。
翻身:3个月时可从侧卧到俯卧,4—5月可以从仰卧位到俯卧位,。
主动爬:指婴幼儿身体向前爬行20厘米以上,7—9月可以爬行,但不持续,10月回爬。
支撑反应:1—2月的婴儿有支撑反应,以后的几个月消失,5个月时重新建立。
几种原始反射
自动踏步:扶助婴儿的身体,当足底接触到床面时,婴儿会有迈步并会向前走。1—3月有此反射,4—5月消失,7月重新建立。
拥抱反射;握持反射;觅食反射;吞咽反射;紧张性迷路反射;吸吮反射监测同前。
几种保护性反应
侧面支撑反应:正常发育的表现。一般6—8月出现,在婴幼儿独坐不用扶助时,突然推婴幼儿的肩部使婴幼儿倒向一边,婴幼儿会伸展手臂支撑,防止自己跌到。观察是否对称或有无反应。
俯卧位悬垂反应:双手托住婴幼儿的腹部俯卧位悬空抱起,并快速向下,使婴幼儿接触床面,观察手臂是否张开。
立位悬垂:监测同前。
评估
1、生理标准:参考婴幼儿的生理发育标准,早产儿应按照纠正月龄计算。
2、注意婴儿监测时的状态:当婴幼儿没有清醒或饥饿状态时,监测要重复。
3、个体差异:注重个体的差异。
4、掌握婴幼儿的发育规律:有时会有一过性的反应,不能主观的评价。
指导及矫正方法
根据生理的标准和监测的结果,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发育有异常时,注意异常功能的矫正。必要时请专业的人员指导。
六、个性化方案设计:(举例说明)
合理和全面、使用及针对性
七、新的教育理念的掌握程度:
感统、奥弗尔、蒙台梭利、多元智能、关键期等(叙述并举例新理念在指导家长过程中的应用及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关系)
(一)八大智能内涵
1、语言智能:
能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及书面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了解他人的能力,语言是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是人类卓越的才能。
2、肢体动作智能
善于用整个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来表达想法和感觉,或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制造产品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特殊的身体技巧,如平衡协调力量、速度、及由触觉所引起的能力。
3、音乐智能:
觉察和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包括对节奏、音调、旋律或音色的敏感性。
4、逻辑数学智能
能有效地运用数字和推理的能力,包括对逻辑的方式和关系,陈述和主张功能及其他相关抽象概念的敏感性,这项能力将有助于孩子学习计算、分类、概括推理、假设、陈述和因果等相关概念。
5、视觉—空间智能
是在大脑形成一个外部空间世界的模式,并能把感觉到的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色彩、形状、空间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也包括能将视觉和空间的想法具体地在脑中呈现出来,及在一个空间中很快找到方向的能力,这项能力助于孩子学习色彩、线条、形状、空间及解读图形信息等。
6、内省智慧——自我认识智能
是个人自我了解,分析省思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价值很敏感,有发展良好的自我感觉,有直觉能力,会自我激励,懂得设定目标并自我完成。这项能力助于孩子学习了解自己缺点,认识自己情况动机、兴趣和愿望,及自尊、自省、自律、自主等。
7、人际智能
察觉并能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包括对脸部表情、声音和动作的敏感性。辨别不同人际关系的暗示,及对这些暗示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这项能力助于孩子学习包括对表情、声音和动作敏感性,以辨别不同人际关系的暗示及对暗示做出适当反应,进而可以与人进行有效的交往能力。
8、自然智能
是对周围生活环境的认知和喜好的表现,对自然的景物如植物、动物、天文等有强烈兴趣,这项智能能帮助提高孩子对生物的分析观察力,和对自然景物的敏感性。
加德纳教授认为,几乎在所有小儿身上都是几种天生能力组合在一直来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极个别的人,才以单一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不能总是用同样的方法,同样的标准去评论他们。要尝试多种方法充分发挥孩子多元智能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掘孩子的潜能,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孩子们同样会通过各种途径来表现他们的才能,这样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