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韩寒太傲慢还是我们有偏见
若批评不独立,则赞美无意义。在真正的批评失语与虚伪的表扬盛行的年代,那种随声附和,说假话说空话的文化批评,本身就是文化批评的最大悲哀。最平实的表达最真实的体会,文化批评才能真正凸显其价值,才能有助于文化艺术创作的健康发展。骂人的批评,经常使批评者成为被骂最多的人,遭到这样的“报应”,韩寒已经不止一次了。这一回,肯定也不会例外的。日前,韩寒和陈丹青在湖南卫视一档电视节目中语出惊人,“炮轰”众多文学大师,称老舍、茅盾、巴金等人的“文笔很差”,“冰心的完全没法看”,引起一片哗然,有支持的,更多的则是反对。(6月19日《广州》)看了太多令人沉闷厌烦的批评,像韩寒和陈丹青这种“口无遮拦”的表达,实在是可以挑动一下我对文化批评有些麻木的神经。不难想像,对老舍、茅盾、巴金等人开炮之后,因为“对大师不敬”,想必会让一些人感觉很不舒服,觉得这样批评也不太谦虚了,由此认为这样的文化批评缺乏“人格与伦理”,而加以诟病。关于文化批评,见得最多的,还是那些充斥于学术杂志的论文,那些学院派批评家们,把知识工厂里被加工复制了无数次的陈腐制品,一次次贴上新的包装,拿出来示人,结果让普通读者立即扔进了学术垃圾站;还有那些在商业利益驱动下,已经完全蜕变成赞美诗式的文化评论,此时正在以掩饰的丑态向权威、权力与金钱献媚。这样的现状,实际上已经让当前文化批评陷入到某种困境之中。若批评不独立,则赞美无意义。对于文化批评,我们不想看到那些以术语、概念、考证包装的陈词滥调,更不想看到失却担当的不纯洁的批评。让文化批评不再涂抹着厚厚的万金油,让文化批评不再有太多的贞节失守,我们太需要批评家去讲真话了。真话,最起码的前提,得是真心话。由此,我想问的是,对于韩寒和陈丹青所谓的“口无遮拦”,到底他们太傲慢呢,还是我们本身存有偏见呢?其实,韩寒与陈丹青的“口无遮拦”,只不过是个人审美的自由表达而已。在真正的批评失语与虚伪的表扬盛行的年代,那种随声附和,说假话说空话的文化批评,本身就是文化批评的最大悲哀。最平实的表达最真实的体会,文化批评才能真正凸显其价值,才能有助于文化艺术创作的健康发展。说到这里,不禁想起了山东作协副主席王兆山为地震遇难者写的“纵做*,也幸福”那首词了,出现这样人性泯灭与道德沦丧的“作品”,恐怕多少也与此前对“马屁文学”与“媚权文本”缺乏应有的批评有关吧。文化批评要健康发展,就必须允许多元化的声音存在。这实际上就要求,文化批评必须走出陈腐知识堆砌的学术幻觉,摆脱叫卖式商业批评的失节倾向。言由心生,既然我们生活在这个复杂多样不断变化的世界,就允许我们以真实的自我表达内心的声音吧,这其实才是告别简单武断的文学批评,还原文学作品的真实面貌的唯一途径。也只有这样,面对韩寒与陈丹青的“口无遮拦”,我们才会明白,如果简单地认为那是他们的傲慢,就很可能是我们自己陷入了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