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ischemicencephalopathyHIE)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的脑部病变。随着心肺复苏指南不断的更新,25%~50%的心跳骤停者可通过心肺复苏获得自主循环,但只有2%~14%可以成功出院,主要原因在于继发的急性缺血缺氧性脑病。近期美国报道了一项大型前瞻性研究:院内心跳骤停者心肺复苏后第1天存活率约为50%,出院的存活率却显著下降至25%。治疗性(诱导性)低体温在心搏骤停后的数小时里诱导轻度至中度低温(寒冷治疗)至目标体温(32-34℃)可改善复苏患者的神经系统结局。由于大脑对缺血缺氧极其敏感,耐受性差,心肺复苏后即使自主循环恢复,大部分病人颅脑损伤已经形成,缺血缺氧性脑病及其并发症是导致病人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恢复自主循环者部分昏迷,处于植物状态,部分意识恢复,但多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减退、癫痫发作或肢体活动障碍。由此看来,缺血缺氧导致脑损伤恢复是心肺脑复苏的最终目标。
缺血缺氧性脑病预后评估心跳骤停后缺血缺氧性脑病发生的严重程度及预后转归,与多方面因素相关。研究发现,性别、年龄、复苏地点、复苏实施者及发病病因对缺血缺氧性脑病预后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与存活预后相关的因素有:初始心律、CPR开始时间、CPR持续时间、基础心血管疾病病史。初始心律为可电击转复心律(室速/室颤),CPR开始时间越早,所需CPR持续时间越短,不合并基础心脏病史者,心肺复苏后脑损伤越轻,预后越好,反之越差。临床症状体征自主循环恢复后,若处于深昏迷状态,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及角膜反射消失,则提示预后不良。频繁癫痫发作,尤其是癫痫持续状态,提示预后欠佳。复苏后早期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如顽固低血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酸碱失衡及内环境紊乱均提示预后较差。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SEP是中枢神经系统中对躯体感觉刺激的平均电反应。心搏骤停的第一周内(一般为24小时至72小时之间),腕部正中神经刺激的SSEP显示双侧无N20波预测不优于PVS结局的汇总似然比为12.0(95%CI5.3-26.6),假阳性率为0%。心搏骤停后的头2-3日里存在N20反应时,应考虑重复检查,因为它们随后可能就会消失。一项多中心队列研究发现,在解读缺氧缺血性昏迷患者的SSEP结果时,观察者间一致性仅为中度。噪声等级严重影响着观察者间的不一致性脑电图(EEG),研究者在复苏后应用的分类系统和记录间期都不相同,所以脑电图评估缺氧性脑损伤预后的临床价值尚不清楚。此外,脑电图易受主观解读、镇静剂作用、代谢紊乱和脓*症的影响,使结果没有价值。脑电图类别可大致分为恶性和良性/型。前者包括完全或近完全抑制、爆发抑制、广泛周期性复合波、低电压输出模式(≤10μV)、间歇性或持续性癫痫发作、对刺激无反应和α-θ模式电波。一项病例系列研究发现,和恶性脑电图结果的患者相比,存在此类结果的患者死亡率更高(91%vs54%)。而在这些结果中,完全、广泛性抑制(20μV)对结局不良的特异性最高;其他模式的预后可靠性较低。EEG在心肺复苏后急性脑损伤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尤其是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在没有使用镇静剂的情况下,EEG显示为等电位或爆发抑制,提示预后不良,尤其在心跳骤停后持续超过24h。如心肺复苏后最初数小时内EEG正常且无再次损伤,则预后良好。持续脑电监护更有助于缺血缺氧性脑病的预后评估。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SSEP)对急性缺血缺氧性脑病预后的判断也有重要意义。因其不受意识水平、镇静药物等因素影响,更适合心肺复苏后的脑病病人。SSEP消失提示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预后不良,尤其是N20反应。国外大规模研究指出,如果皮质SSEP缺失,则苏醒的机会不到1%。神经影像学评估,复苏后缺血缺氧性脑病初期,头颅CT表现为广泛的脑回水肿、灰质白质界线模糊,随后出现皮层下白质密度降低,后期可出现脑萎缩。部分可合并有脑梗死、脑出血等。如果发病前尚有其他脑病,影像学表现则更复杂。研究发现,大部分患者MRI都存在明显异常,主要累及新脑皮质、基底节核团、侧脑室旁白质等。病情较重、意识恢复较慢的患者,MRI受累部位越弥散。磁共振波谱成像(MRS)也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