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国医大师刘祖贻:医道传十代,济世三百年
刘祖贻,湖南省安化县人,年7月出生于安化一个中医世家。聪颖好学,自幼随父学医。年考入湖南省中医进修学校。因成绩优异分配到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工作,并被选为全国名中医李聪甫的助手。历任该所临床研究室、理论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等职。年,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升格为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任第一任院长。年国家对全国中医药研究机构评估时位列前茅。
刘祖贻通过多年探究温病的发展,首次提出了温病学说的发展并不晚于伤寒学说的观点。早在70年代,他就指出中药的免疫双向调节作用,认为无论是扶正,还是祛邪的中药都能提高免疫力或抑制免疫,成为中国最早的中医免疫学研究者之一。他根据其经验方研制的固表防感冲剂在临床和实验观察中发现该药既能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同时还能调节过敏反应。这对推动中医免疫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他还对内、妇、儿科疾病,尤其是神经系统疾病的辨治颇有心得,提出以六辨七治为主体的脑病辨治体系,并擅长从肝肾论治脑病。
刘祖贻主持参与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10余项,研制开发中药号新药固表防感冲剂、安神补心颗粒剂、复方*参片、生力神功及多个保健品,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并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益气温阳法对中枢神经递质平衡调节作用的研究"。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了《神经系统疾病的中医辨治》、《91新方妙术》、《三名从书》、《湖湘名医典籍精华(内科卷)》等专著,参与整理《中藏经》、《温疫明辨》等著作。
刘祖贻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审评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委员会委员,中草药中医药学会理事及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委员,湖南省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中医内科学会主任委员,加拿大国际中医药针灸学会名誉顾问。年经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中国著名中医药专家。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同年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府特殊津贴。年湖南省卫生厅确定为湖南省名老中医。
刘祖贻,年出生于湖南省安化县。年入私塾,年随父亲刘永康临证学习。年考入安化县萸江中学学习。年春毕业返乡,联络同仁组织了安化县龙塘区中心联合诊所,兼任主任。次年被保送至常德地区中医班进修半年。年考入湖南省中医进修学校。年毕业后分配到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后历任该所临床研究室、理论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等职。年,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升格为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任院长至退休。
他5岁入学,13岁开始学医,16岁独立接诊至今不曾脱离临床,是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最年轻的一位。
他传承余年家学,临床思路广阔,不循常法,匠心独运,医术高超,待病人“皆如至亲之想”,“一心赴救”,诚为苍生大医。
他把握现代医学进展,将现代医学科研成果纳入中医理论体系中,开展创新性研究硕果累累。
他对待事业锐意进取、全力以赴,抱“入世”之心做事;为官公正严明、两袖清风,为医德艺双馨,以“出世”之心做人。
出生世家师从名医
刘祖贻年出生于湖南省安化县刘氏家族。安化刘氏家族以中医、诗书传家已逾年,至今已相传九代。据族谱记载,家中自清康熙年间起以行医为业,先祖继*公由儒而通医,后师从吴三桂幕僚“嚣嚣子”,医术益精。《安化县志》曾载:“(继*公)精岐*术,施药救人积年弗止,诚一时名士。”
他5岁入私塾,完成启蒙教育后,即开始学习四书五经。12岁步入岐*之门。由诵读“四小经典”(《医学三字经》《四言药性》《汤头歌诀》《濒湖脉诀》)开始,继而精读《内经知要》《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热经纬》等经典名著。13岁的刘祖贻在父亲永康公的指导下,边临证,边读书。最初为侍诊,即父亲出诊时,他从旁协助,观察并体会诊治方法。由此,来自书本的知识在实践中转化为直观认识,领悟得更加深刻。16岁时,刘祖贻已能够独立应诊。
20岁那年,刘祖贻考入湖南省中医进修学校,次年以年级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毕业前夕,时任该校校长李聪甫对他说:“我授课以来,考试从没有打满分的学生,你是第一个。你还如此年轻,将来肯定有出息。”毕业后,刘祖贻分配到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工作,拜李聪甫为师,成为李老亲自传授的第一名弟子。后历任该所临床研究室、理论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等职。年,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升格为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刘祖贻任第一任院长。
李聪甫是中医界屈指可数的大家,对刘祖贻的影响甚为深远。他是幸运的,不仅继承了刘氏家族余年的医脉,而且又经过学校的学习,有了系统的根底,又得遇名师口传心授,还经常与一起共事的刘炳凡、欧阳锜等名老中医切蹉医理,研讨学术。其学术水平迅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渐至成就一代名医。
年,刘祖贻成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是名导师中最年轻的一位。中医界称他是年纪轻、辈分高,也是由此而来。每有学生向刘祖贻请教如何能学好中医,刘祖贻都会坚定地说:“首先要相信中医,要多读书,反复读书,还要不脱离临床,多实践才能真正理解中医,才能有自信。”
刘祖贻笃信中医,强调学经典、学国学,认为这两者是学习中医的根基所在。但他并不因循守旧,指出中医学从来就不是封闭的理论,而是开放的体系,是在不断汲取新的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当然,吸收先进科技成果前提是要有坚实的中医学基础,只有如此,才站得稳、立得住。不要惧怕所谓的“异化”,而要汲取新学为我所用,使自身不断得以发展壮大。
重视临床医术高超
刘祖贻十分欣赏陆游的两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他说,只有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才能将书本知识、前人经验变成自己的知识和学问。在刘祖贻任职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院长的时候,立下一条规定,医院所有岗位工作人员均不得脱离临床,他坚定地认为中医不存在单纯的理论研究,一切都要在临床的基础上进行。这条规定沿用至今。
刘祖贻临床思路广阔,医术高超,精于辨证、识证,诊治过很多久治未效的重症。如医院会诊一例重症药物性肝炎患者。该患者用抗结核药后短期内*疽指数迅速升高,虽停药后经护肝降酶等治疗,指标仍居高不下,医院连下两次病危通知。会诊时他详查四诊及病史,发现患者虽面色黧黑类于阴*,但舌暗红、苔白腻,故仍辨证为阳*,但湿重于热,遂处以茵陈四苓散,用大剂量赤芍。患者服药7剂后,*疸指数即明显下降,后坚持中药调治,数月而愈。
对久治不愈的疑难病证,刘祖贻不循常法,匠心独运,自出机杼。如治疗银屑病、面瘫、慢性荨麻疹等,用大剂量活血化瘀之药,疗效甚佳,此亦治风先治血之意。又如治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少用补剂,而重施排*之品,取效甚捷。他常言,中医用药之妙,亦在于剂量把握。今人用药剂量多偏低,多因误于“古之一两,今之一钱可也”之说。如杜仲可降血压,但须用至30克才有效;癌性疼痛,用吗啡难以缓解者,用大剂量三七、延胡索常有意想不到之效。再如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大多与剂量有关,如*芪小于20克时升压,而达30克时则可降压,故中风可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无需因患者血压高而怯用大剂量*芪。但刘祖贻同时强调,并非药物剂量越大效果就越好,关键在于药证相符及药物的配伍恰当。如曾治一气虚病人,前医用*芪50克,反而气少神疲、昏昏思睡,然于方中加入白参10克,遂解此弊。
刘祖贻临证一个突出特点是重视顾护脾胃。李东垣的脾胃学说强调升脾阳,李聪甫继承了这一思想,而他则尤重视脾胃运化功能,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所有功能的实现均以脾运胃化这一职司为基础,故此提出“理脾胃关键在于助化,畅元真气阳主用”,形成了“杂病和中”的学术特色,看他的处方、医案,时时体现了这一学术思想。曾诊治一肺结核病患者,用抗痨药物后致药物性肝炎,西医束手无策。察其纳呆、便溏、形削骨立,此脾虚已极,故用补土生金之法,不治结核而结核竟愈。对肿瘤不能手术化疗的患者,常主留人治病。如治一肺癌多处转移患者,因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而终止化疗,医院告知仅能生存1个月,举家徬徨。急求先生诊治,视其面暗黑无华、神疲乏力,治以健脾助化为主,渐纳开神旺,形体丰腴,至今已数年,病情稳定。
融会新知开拓创新
“我一点都不排斥现代的科学技术,西医能用,我们也一样能用。而对于西医,我也一点都不陌生。中医不能自我封闭,更不能排斥新的事物。”刘祖贻不仅善于继承前人学术经验,亦注重融会新知。他思维敏锐,在学术研究中敢于创新,不落窠臼,不盲从,主张“西为中用”,及时把握现代医学进展,将现代医学科研成果纳入中医理论体系中,开展创新性研究。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他就敏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