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寒冬的早晨,10:50分,一阵急促的“陈医生,我家老人突然在沙发滑下来了,右侧肢体活动不好,问话不答,医院”。医院脑病科主任陈晓芸立即通知脑血管病急救抢救小组,一名疑似脑血管病的病人马上到院,请做好接诊准备。11:30分,随着一阵急促的鸣笛声,医院急诊科门口。早已严阵以待的值班人马上冲了出来:患者男性,78岁,平素在家生活自理,大约10:30分患者老伴突然发现其跌倒在沙发边,牵拉时不能站立,问话不答,木僵状态,及时告知患者在县城上班的儿子。家属紧急联系陈晓芸主任,接到电话后她及时联系救护车接送病人,此时,医院展开了一场多学科参与的时间与生命赛跑的争夺战。
急救车赶到后,“老人意识模糊,答非所问,车上一直恶心,并出现大小便失禁”。急救车上的随车医生边转运病人边交待情况。陈晓芸主任与急诊科医师,快速接诊并评估患者:男性,78岁,突发性右侧肢体无力伴意识模糊1.0小时。既往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病史。查体:神志嗜睡-昏睡,问话不答,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右侧鼻唇沟浅,伸舌不能,右上肢肌力3级,右下肢肌力刺激后1级,左侧肢体可见不自主运动,右侧病理征阳性。NIHSS评分12分。“急性脑血管病”,“立即启动绿色通道”!测血压、快速血糖、开具头颅CT申请单、采血......,一连串指令和一系列熟练的操作在5分钟内完成。10分钟后,病人完成了CT扫描,排除了脑出血,考虑脑梗死。目前,脑梗死最好的治疗方法是溶栓治疗。患者发病1.0小时,在溶栓时间窗内,但患者高龄、既往高血压、脑动脉硬化重,溶栓出血转化风险大。如果不溶栓,病人可能一直昏迷不醒,甚至出现脑疝、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危及生命。怎么办?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溶不溶?怎么溶?药物标准剂量还是低剂量?必须快速做出决断!!!。电话请示学科带头人史孟泽,权衡利弊,并与家属进行充分详细的沟通,本着“溶栓越早,获益越大”的原则,最终决定:溶!!!风险与机会并存,不搏一把又怎能获得一线生机!考虑患者高龄,病情危重,病史复杂,出血转化风险高,给予个体化评估后,给以规范化静脉溶栓:溶栓15分钟,患者肢体功能有所好转,右下肢肌力3级,意识状态有所好转,呈昏睡状,能唤醒睁眼,溶栓结束,患者意识状态明显好转,能唤醒,并能配合张口伸舌,仍有构音不清。NIHSS评分降至8分。正是应了神经科所说的“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溶栓24小时后,意识完全清醒。复查头颅CT:患者左侧额叶大面积脑梗死。
脑病科学科带头人史孟泽和陈晓芸主任、护士长贾洁、责任护士、高压氧科、康复科多学科会诊,一起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护理康复方案,患者进行语言、肢体、肺功能等的综合康复治疗。经过多学科的综合诊治,患者病情迅速好转,顺利度过了脑水肿高峰期、预防和控制了卒中后肺炎、心衰、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同时理解力、语言能力、肢体功能恢复迅速。患者住院第5天,就能与家人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能在家人搀扶下在楼道遛弯,继续进行针灸、理疗、高压氧及中药调护等治疗,住院治疗14天,NIHSS评分5分,出院时,老人的精神非常好,拉着陈晓芸主任的手不愿撒开。
家属感激不尽,说:“当时考虑病人近80岁的高龄,突然发病,意识模糊,医院,心里也觉得希望不大,早已做好了最坏的准备,没想到医院医师的医术这么高明,老人恢复的这么好。”拉着主任护士长的手,一直说着感谢的话,还赠送锦旗表达感激之情。
患者之所以在极短时间内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医院的“脑血管病绿色通道”的一路通畅及专业的抢救小组。从接听急救电话到顺利的溶栓,涉及多个科室包括影像科、化验室、心电图及脑病科医务人员,每个环节都做到了争分夺秒,每个科室都做到了无缝衔接,充分体现了“一切为了患者,患者生命高于一切”的服务宗旨。也正是医务人员的无私奉献和爱心付出,换回了家属及患者的信任。心里时刻想着病人,急病人所急,根据病人具体病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而且勇于承担责任和风险,这正是医务工作者的医者仁心。
服务百姓健康增强群众互动宣传卫生和计生专业知识解读卫生和计生惠民*策传递卫生和计生*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