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简明儿童肝脏病学》共分49章,对儿童肝脏的生长发育特点、肝病的共同发病机制、*疸、肝功能异常等进行了归纳。从儿童感染性、免疫性、代谢性、先天性等方面,对共计约40余种儿童肝病进行了系统地阐述。
该书专业性较强,较适合肝病科医师,尤其适合青少年肝病专科医师等参考阅读,也可为儿科医师、内科医师等提供更多儿童肝病相关的背景知识,开拓临床诊治思路。
本文摘自第24章,主要对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诊治要点进行梳理。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hereditaryfructoseintolerance,HFI)是由于果糖二磷酸醛缩酶B(aldolaseB,fructose-bisphosphate,ALDOB)基因突变导致的以低血糖为主要症状的一种果糖代谢障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诊断HFI需要依靠低血糖、肝损伤等临床表现与实验室及基因检查。
治疗需首先终止含果糖类成分的食物和药物,同时应纠正低血糖及电解质紊乱。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助于减少对肝脏的损伤。
定义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hereditaryfructoseintolerance,HFI),是由于果糖二磷酸醛缩酶B(ALDOB)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果糖二磷酸醛缩酶缺乏。患者摄入含果糖成分的物质后,1-磷酸果糖不能转化为D-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使1-磷酸果糖在肝、肾、肠中堆积,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受抑制。表现为低血糖发作,出现严重肝病、低血糖脑病及肾损害,有潜在致命危险。
流行病学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的发病率在英国约1:、波兰约1:、欧洲中部约为1:。我国尚无果糖不耐受症的流行病学资料。
发病机制
果糖二磷酸醛缩酶B仅在肝脏、肾脏和小肠中表达,该酶具有三种催化活性,分别是1-磷酸果糖裂解、1,6-二磷酸果糖裂解、磷酸二羟丙酮与3-磷酸甘油醛缩合成1,6-二磷酸果糖。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患者醛缩酶B(ALDOB)基因发生突变,可使醛缩酶B结构和活性发生改变,患者摄入含果糖成分的物质后,1-磷酸果糖不能转化为D-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使1-磷酸果糖在肝、肾、肠中堆积,引起后果如下:
(一)磷酸果糖可使肝内部分酶活性受到抑制,包括磷酸化酶、果糖1,6-二磷酸酶、果糖激酶等,致使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途径均发生障碍,从而引起低血糖症;
(二)1-磷酸果糖在肝内堆积,消耗细胞内库存的无机磷,使血磷降低,由于磷大量消耗,肝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减少,导致三磷酸腺苷(Adenosinetriphosphate,ATP)缺乏;
(三)ATP生成不足可阻碍肝糖原释放1-磷酸葡萄糖,从而使肝糖原分解受到抑制,加重低血糖;
(四)ATP缺乏使肝细胞ATP依赖性离子泵功能障碍,膜内外离子梯度不能维持,细胞肿胀,细胞内容物外溢,引起肝细胞损伤;
(五)1-磷酸果糖是磷酸甘露糖异构酶强有力抑制剂,1-磷酸果糖累积可导致蛋白N-糖基化障碍;
(六)其他生化改变:血浆钾离子稍降低,乳酸、丙酮酸、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增高等。
遗传学
果糖二磷酸醛缩酶B基因(ALDOB基因)位于染色体9q22.2-9q21.3,有9个外显子,编码由个氨基酸组成的B型醛缩酶。醛缩酶是一种同源四聚体的同工酶,主要催化果糖-1,6二磷酸与果糖-1-磷酸之间的醇醛分裂。目前已报道了57种PAH基因突变类型。Alal49Pro、Alal74Asp、AsnLys三种错义突变是果糖不耐受症最常见的突变。目前尚无基因型与表型相关性报道。
临床表现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的临床表现严重程度与发病年龄、文化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发病年龄越小,症状越重。重要临床特征为摄入果糖、蔗糖或山梨醇后发生严重低血糖。若不及时终止食入该类食物,患儿可发生肝肾损伤及生长发育障碍,甚至死于进行性肝衰竭。婴幼儿期进食的食物大多含有果糖,故HFI多在婴幼儿期发病。HFI患者在持续接触果糖后,严重者可能会死亡。但只要不摄入果糖或含果糖的食物,一般都是健康的,没有症状。婴儿摄入含果糖食物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出汗、震颤、抽搐甚至昏迷等,血糖降低,注射胰高糖素不能改善低血糖,每次进食含果糖食物后均可诱发低血糖发作。部分患者在婴儿时期因屡次进食“甜食”后发生不适而自动拒食甜食,低血糖发作可减少或停止,这种保护性行为可使患儿成长至成年期,但在成年后仍可发病。如果患有HFI而一直未被发现和诊断,当患者因病需静脉输注含果糖药物时,可在注射过程中引发致命的低血糖症而猝死。
患者长期慢性摄入果糖食品可引起低血糖、低磷、转氨酶升高、高乳酸、高尿酸、肝脏肿大、*疸、出血、腹水、水肿、肝肾衰竭和肾小管性酸中*,儿童体重不增和生长发育迟缓等。
实验室检查
(一)血液生化检査
HFI主要的实验室特征是果糖引起的低血糖和低磷血症和/或慢性肝病。尿酸可能会增加。在急性症状出现时,患者血糖、血磷、血钾浓度均降低,同时血清果糖、尿酸、乳酸、丙酮酸、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三酷升高。慢性患者表现为肝功能损害,血清胆红素、转氨酶升高,凝血时间延长、脂肪浸润、纤维化等,无特异性。患者低血糖时,血胰岛素水平降低,而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和生长激素等升糖激素水平升高,血浆游离脂肪酸明显升高。
(二)尿液生化检测
当血中果糖浓度超过2mmol/L时,尿液分析中可出现果糖。多数患者有蛋白尿、非特异性氨基酸尿、肾小管酸中*和Fanconi综合征样肾小管重吸收障碍。
(三)酶学检查
酶学检查是一项确诊方法。采集肝、肾或肠黏膜组织,测定醛缩酶B活性。
(四)基因诊断
ALDOB基因突变检测是一项可靠的确诊方法。ALDOB基因存在致病纯合突变或复合杂合突变可以明确诊断。
诊断
通过肝脏活检醛缩酶活性测定或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
*引自罕见病诊疗指南(年版)《遗传性果糖不耐受》,-.
治疗
治疗原则:
HFI患者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减少对肝脏的损伤。主要为饮食控制和对症治疗。一旦疑似诊断,应终止一切含果糖、蔗糖或山梨醇成分的食物和药物,并应纠正低血糖及电解质紊乱,辅以饮食、营养、保护肝肾功能等对症支持治疗。
治疗方法:
(一)一般治疗
由于饮食限制,HFI患者维生素C摄入量会明显减少,宜予补充。对于肝肾功能受损的慢性患者,应根据需要输入血浆或全血,以改善营养状态,纠正出血倾向并增加机体免疫力。
(二)对症治疗
1、在急性低血糖发作时,应静脉推注葡萄糖纠正低血糖。
2、出现酸碱、电解质平衡紊乱时应给予纠正。
3、纠正低血糖后,仍发生抽搐者可用安定、苯巴比妥或苯妥英钠止惊处理。
4、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应予以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如纠正低蛋白血症,治疗腹水、肝性脑病等。
5、有肝、肾功能损害的慢性患者除饮食治疗外还应采取措施保护肝脏和肾脏,避免使用影响肝肾功能的药物。
6、终末期肝脏损伤者,可进行肝移植。
本章编辑:王璞
参考文献上下滑动查看
1.医院,.遗传性果糖不耐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罕见病诊疗指南(年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顾学范..临床遗传代谢病.碳水化合物代谢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叶晓琴,李牛等..儿童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1例临床和基因突变分析.临床儿科杂志.35(12):~
4.罕见病诊疗指南(年版).《遗传性果糖不耐受》,-.
5.BakerP,AyresL,GaughanS,etal,.Hereditary.fructoseintolerance//AdamMP,ArdingerHH,PagonRA,etal.GeneReviews.Seattle(WA):UniversityofWashington,Seattle:-.
6.BerniCR,PezzellaV,AmorosoA,etal,.Diagnosingandtreatingintolerancetocarbohydratesinchildren.Nutrients,8(3):
主编简介
张敏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医学部副教授,硕士导师,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原三〇二医院)青少年肝病诊疗与研究中心主任。年美国罗格斯大学访问学习1年。从事青少年乙、丙型病*性肝炎抗病*治疗、遗传代谢病和疑难肝病的诊治、肝衰竭的诊治及肝移植评估等临床工作以及病*性肝炎肝纤维化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遗传代谢性疾病学组委员,全*科学技术委员会神经内科分会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遗传病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感染病学分会第一届青年委员等。医院学会肝病分会肝纤维化学组、门脉高压学组、分子诊断学分会遗传代谢病学组委员。承担及参与国家重大专项、*队十二五、首都特色等各类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百篇,主编、副主编专著4部,参编5部。获*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朱世殊
主任医师,曾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原解放*第三0二医院)青少年肝病中心主任。从事儿童肝病医教研30年,主要工作为儿童及青少年病*性肝炎抗病*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不明原因肝病,尤其是儿童遗传代谢性肝病和晚期肝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儿童及青少年肝病的精神、心理、生长发育及认知的评估与干预。完成相关研究课题十余项,共发表论著90余篇,在JOH发表论著2篇。曾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队医疗成果三等奖一项。目前任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儿童肝病与感染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童感染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遗传性肝病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北京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小儿消化学组委员和北京医学会罕见病分会遗传代谢病学组委员等。任《中国实用儿科杂志》等杂志编委。
购买链接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