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马云枝中西医淬炼40年的脑病专家
TUhjnbcbe - 2021/3/19 14:02:00

她原来是一名西医,后来却先后被评为“河南省首届名中医”、第五批、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并在中西医结合防治脑病的研究方面开拓出一条独特的道路。

是什么样的原因让她在中西医结合这条路上越走越深、越走越远、越走越痴迷?

“一个人常常同时患有几种疾病,而且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而成,只是诱发因素导致突然发生,所以采取一方一药就能康复的很少,需要采取综合方案治疗,而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正契合了这种需求。运用中西医结合,两条腿走路,什么适合患者就采取什么方法治疗,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也会让患者最大限度地受益。”河南中医药大学一附院马云枝教授说。

也许正是这种兼容并蓄的精神,使她日后的学术成就和学术地位在全国中西医脑病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

1恪尽职守,医务岗位上坚守40年

年,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马云枝医院,先后在内科、传染科、儿科、急诊科轮岗。医院病人较多,县医院的急诊科经常会接诊一些喝农药的轻生患者。

马云枝回忆说:“当时的急诊科接收的病人还有很多是急性心肌梗塞、脑出血、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感染性中*性休克等,严重时测量不到病人的血压和脉搏,很多基层医生面对这种情况都会惊慌失措,尤其是抢救服用农药的轻生者时更慌乱。”正是经过在基层的种种历练,马云枝打下了扎实的临床基础,练就了遇事沉着应对的本领。

年,马云枝调入原河南中医学院(现河南中医药大学)一附院。

年,年近40岁的马云枝参加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原河南中医学院举办的“西学中”班,脱产学习两年,她开始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接触中医。几千年来护佑着华夏子孙健康的博大精深的中医,深深吸引了马云枝。

那时家里没有条件买空调,夏天炎热难耐,她研读中医古籍时,常常把脚伸进凉水盆里消暑。功夫不负有心人,不懈的努力加上她对中医的热爱和悟性,使她在各门考试中常常名列前茅。

年,马云枝赴北京中医药大学深造,师从我国著名脑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和全国著名病理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脑病研究室主任*启福教授。同年被遴选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年被河南省委、省*府授予第四批省管优秀专家。

年被北京中医药大学遴选为博士生导师。

年被评为“河南省首届名中医”,年被评为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年12月被评为河南省事业单位首次专业技术二级岗位教授,现任河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帕金森病研究所所长、河南中医医院名誉院长。

多年来,马云枝致力于中西医结合防治脑病的研究,善于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中风、痴呆、帕金森等疾病。

2“补肾填髓法”治疗血管性痴呆

家住豫北的谢先生,62岁,患高血压十多年。三年前患脑梗塞,医院治疗后,遗留左侧肢体活动不便、说话不清等症状。不久后病情复发,变得少言寡语、表情呆滞、哭笑无常,常常刚吃过早饭就忘记吃了什么,有时候不认识家人,每天只能睡3个多小时。

后经亲戚介绍,谢先生找到马云枝教授。她认真听取病史,为其做了详细体检,诊断为血管性痴呆,证属“肾虚髓亏,痰淤阻窍”,给他开了补肾填髓、豁痰开窍的中药。谢先生服用14剂后,精神好转,眼神灵活,睡眠也逐渐恢复正常。后又在原方基础上加减,服用3个月,谢先生说话变流利了,表达也清晰了。

血管性痴呆是在反复发作的脑血管病变基础上形成的以认知损害为特征的综合征。中医称为中风后痴呆,是中老年人致残的三大疾病之一。马云枝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率先在省内开展了对血管性痴呆的防治研究。

马云枝认为,痴呆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的功能失调有关,以肾精亏虚为本,痰淤阻滞、*邪内生为标。老年人脏腑不足,脑髓空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产生瘀血、痰浊等病理产物,从而损伤脑髓,导致中风。中风后各种病理因素相互作用,加重病情,损伤神经功能,引发痴呆,出现神情呆滞、反应迟钝、健忘、肢体瘫软无力等症状,常伴随尿频、尿失禁等。

由她研制的院内制剂“复智胶囊”能显著改善病人的临床症状。课题“复智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3“熄风定颤法”治疗帕金森

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退行性疾病,自然病程为14年,若不进行有效防治,约半数病人在5~8年后生活不能自理,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由于帕金森病发病机制复杂,治疗上尚无特效疗法。西药美多芭被誉为治疗该病的“金药”,但随着用药时间延长,会出现疗效衰减、不良反应较多、患者不能耐受而被迫停药等现象。经过大量的临床实践,马云枝发现,中医药对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病程进展、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等方面有着西药不可替代的优势。

张先生,68岁,有高血压、脑梗塞病史。4年前出现双腿酸困乏力,逐渐地右腿开始颤动,进而全身肢体开始颤动。医院诊断为帕金森,开始时服用1/4剂量(每日三次)的美多芭片,后逐渐增至1片剂量(每日三次)。发病以来,张先生精神萎靡、焦虑烦躁、经常流口水、夜间盗汗、失眠多梦、小便频频、大便干结。

因治疗效果不佳,张先生慕名到河南中医药大学一附院找到马云枝教授后,被诊断为颤症,也就是西医所说的帕金森。中医辨证为“肝肾阴虚,痰淤阻络”证。她采用“滋补肝肾,熄风定颤”的方法,选用杞菊地*汤加减,结合美多芭片1/4片(每日三次)、熄风定颤丸,服用10天后,张先生精神状态、盗汗现象有所改善,但肢体震颤仍未减轻。在原来方子的基础上,马云枝将炒枳实加量至30g,加用厚朴15g,患者继续服用十多天后,震颤减轻,睡眠改善,大小便基本正常,病情逐渐稳定。

马云枝根据中医理论探究帕金森病的发病机理,提出肝肾亏虚为本、痰瘀阻滞为标的病机特点,研制出中药制剂——熄风定颤丸。

临床观察发现,该药与西药美多巴联用,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西药的*副作用,延缓病情进展。课题“熄风定颤丸与美多巴联用治疗帕金森病临床与机理研究”获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她针对帕金森病提出的“早期中药治疗”、“中期中西医结合减*增效”治疗方案,由于在临床科研上的先进性,在国家中医药行业专项重大招标中中标,这标志着我省帕金森病研究水平走在了全国同行的前列。

4研制多项院内制剂造福更多患者

马云枝还反复研读古人对中风的论述,根据《内经》“气为血之帅”的理论,领悟到提高活血化瘀疗效的关键在于补气,采取了益气活血法,研制出具有补气活血作用的通脉舒络胶囊,能降低气虚血瘀型中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大多数人认为中医“救缓不救急”,恢复期益气活血通络法的疗效使马云枝坚信中药治疗急性脑梗的良好前景。她开始遍访中医名家,查阅大量医学文献,针对中风急性期脑络瘀阻、气机逆乱而致水瘀互结脑内的病机特点,提出“利水通络法”治疗中风急症的观点,研制出利水通络冲剂。

临床研究证实,该药可消除中风急性期患者脑水肿,提高病人的治愈好转率。年课题“利水通络冲剂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一等奖。

她还在历代医家对面瘫病因病机认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提出“经络空虚,风邪入中,痰浊瘀血,痹阻经络,筋脉失于荣养”是面神经麻痹的基本病因病机,以著名方剂“牵正散”为基础创制而成牵正膏,用于治疗面神经麻痹。

从业40年来,马云枝一直工作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及科研第一线,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24项,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中西医结合瘫痪病学》《实用脑卒中康复学》《中西医结合帕金森病诊疗学》等专著10部,其学术成就和学术地位在全国中西医脑病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

5时刻把责任担在肩头

马云枝把查房看成一件很神圣的事,哪怕一晚上没睡觉,第二天她也要精神抖擞地去查房,她说:“这会让病人心里踏实、放心。”

加班加点已是家常便饭,坐诊时,她总是看完最后一个病人才离开,她常说:“很多病人都是外地的,我们多加半个小时的班,就可以为病人节省一天的时间。”

她不惜在病人身上花时间,曾有一名糖尿病酮症酸中*患者,入院时昏迷不醒,皮肤干燥皱缩,随时会因脏器衰竭而死亡。值班大夫发现病情危急,不得已拨通了马教授的电话,而这时已是凌晨两点。马云枝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到病房,经认真检查和详细分析后,果断调整了治疗方案,经快速补液积极抢救,病人终于转危为安,而她则一直守在患者床边,不停地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及时指导抢救工作,天快亮时才回家。

她在工作中的兢兢业业与无私付出换来的是患者送来的数百封表扬信、数十面锦旗以及“河南省劳动模范”、“河南省师德标兵”、“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诸多荣誉称号。

马云枝说:“教书育人和治病救人同样重要。”近20年来,她带教出80多位研究生就是对这句话的认真实践。其中多人已经崭露头角,医院的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她常教导学生对病人要认真做体格检查,分析患者的每一份检查资料,用心去思考每一个细节,抽丝剥茧似的寻找疾病线索。许多在脑病病区进修过的医院后,取得了很大成绩,仍念念不忘在脑病病区的这段求学经历,还经常来信、来电话向她汇报工作、表达问候与感激。

马云枝曾任郑州市金水区第九届和第十届人大代表及金水区人大常委会常务委员、河南省第十届*协委员。在此期间,她积极参*议*,参加各项社会活动,开展《郑州市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条例》、《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视察工作,从医疗专家的高度和普通百姓的立场去

1
查看完整版本: 马云枝中西医淬炼40年的脑病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