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第二期心理能测量吗
TUhjnbcbe - 2021/5/10 15:17:00

各位同仁,各位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于素维。

我们又见面了,上一期我们谈到人的心理活动是极其复杂且多变的,人的内心状态也是不能直接用眼睛来观察到的。这也引起大家的好奇,心理医生是如何看病的呢?其他科医生会通过仪器的检查来确诊,心理也能测量吗?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印象,就是去心理科看医生的时候,医生会让病人以一个很舒适的姿势躺在沙发上,医生通常会面带神秘的笑容,靠在椅背上一面和病人晤谈,一面在病历上记下重点……还有的认为心理医生就是和来诊者唠唠嗑,病就好了。

心理医生真是这样“看病”吗?不用仪器,不做检验吗?答案恐怕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样呢!

心理疾病的诊断的确有些不同,因为心理疾病主要的症状大多表现在感知、思维、情绪、行为等方面,这些症状都得有人为之作详细的描述,医生方能了解。以精神病和心理疾病而言,这两大类的疾病,临床的诊断都超出目前仪器的极限。也就是说,目前的仪器对之无能为力,所以诊断的依据主要还是靠对病情和症状的叙述,化验和检查只用来做参考。但其他的精神心理疾病常需要详细的检查,例如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的“器质性脑病”仪器的检查便不可缺少。如:某些脑瘤、脑炎会引起精神症状,此时就需给病人安排脑电图、断层扫描、脑脊液等检查以确定病因。其他身心疾病也得先做躯体检查以排除器官病变的可能,例如一个腹部经常不适的病人,虽然怀疑他的病是心因性的,但有时也要借助于胃镜、超声波或X光检查,确定没有问题再做处理。

那么,心理疾病难道只能凭病人或家属的陈述来诊断吗?当然不是,通常还要加上一段时间的仔细观察才能下结论,所以心理疾病的诊察过程往往要比身体的疾病来得长,就是这个道理。但仅凭观察毕竟没有客观指标,在过去对心理疾病的诊断全凭医生的经验,这也阻碍了心理学科的发展。

其实在19世纪心理学就开始由思辨哲学转向用客观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了。如用物理学的方法研究错觉问题,物理刺激与心理现象的关系;艾宾浩斯使用实验方法研究了记忆问题,揭示了这一高级认知过程的某些规律;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用精心设计的方法研究了儿童智力的发展,开辟了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新途径。

科学的发展总是源于实际的需要。年,法国的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倾注了大量的心血,终于将第一个智力测验问世。之后又有许多智力测验、人格测验、能力测验和神经心理测验问世。但这些量表在我国应用于临床还是近40年的事情。

大家不禁要问:心理测量是怎样做的,也像其他检查似的,抽血化验或者躺着等待仪器检查吗?结果可信吗?

当然心理测量完全不同于理化检查,做心理检测时有的需要答题,有的需要操作。这要根据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及选择哪种量表来决定。心理测验按内容的呈现方式分为语言和文字测验、非文字测验或操作测验两大类。语言和文字测验可以测量人类高层次的心理功能,但会受到语言和文化程度的限制。非语言或操作测验是以图形、符号或实物(如方块、积木、仪器等)为测量材料,被试的作答常以操作表达或回应,不受文化因素的限制,方便于儿童和文化程度低的成人。

在临床中,常有人问,网上有好多量表,做个检测准不准呢?我想这样的量表也许只是个简单的筛查量表,初步看看你现在的心理状态如何。也许什么都不是,根本不能客观的反应出一个人的心理品质。其实心理测量是个科学的检测方法,也是目前唯一对精神、心理疾病患者评估的重要的客观依据。所以我们在选择量表时,要考虑心理测量的两个重要的客观指标即信度和效度。科学的东西必须能重复。测验作为工具使用,当然要求它本身是可靠的,就像检验仪器一样。当两次测验的结果基本一致,差异很小我们就说它信度高。信度高低是用相关系数表示的,不同的测验内容,相关系数的要求也不同。一般来说标准的智力测量应达到0.85以上,个性测验一般应达到0,70-0.80,学业成就测验要求信度在0.90以上,才能被称为一个良好的测验。效度是指真正确实地测量到它所欲测量东西的程度。不同的测量有不同的测验目的,如某个智力测量,它对于智力检测是高效的,对性格测定则肯定是低效的。一个好的测验,往往需要多个效度指标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除了信度和效度两个指标外,还需要有常模参照。一个受试者的得分,通过与该常模进行比较,就可以知道该受试者在标准化样组中所处的位置,并可推出受试者在全域中的水平。同时,测验还需要严格的标准化如:测验用品的一致性、测验指导语的同一性,测验中主试与被试的稳定性等。说到这,大家可能知道了,一个能用的量表不仅要有信度、效度,还要有常模参照,并且还有严格的操作标准,测量的结果才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近期我院引进的心理CT系统(PCT),即心理计算机扫描系统第六代,是在明尼苏达多相个性测查表(简称MMPI)的基础上,通过个心理维度的综合测验,实现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全面量化评估,包含量表结果分析、个性因子分析、心理症状提示、心理疾病的辅助诊断、预测自杀、暴力、吸*酗酒等危险行为。它不仅用于临床,也可用于心理体检。

未来呢?有朝一日,医学界一定会发明出精密的仪器,可以精确地对相关事项加以检查,大大提高诊断的效率。届时只要把病人的血液或脑脊髓液或者其他什么东西送去检测,就能知道患的是什么病,甚至知道用什么药最有效,那就省事多了!

这一期我们就到这里了,下一期恰逢世界睡眠日(3月21日),我们来谈谈如何“
1
查看完整版本: 第二期心理能测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