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病论坛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偏头痛辨证分型与针刺疗效的关系分析
TUhjnbcbe - 2021/6/10 20:49:00

偏头痛辨证分型与针刺疗效的关系分析*

范香瀛1,文玉茵1,杨春滟1,罗妮莎1,林祺1,范刚启2*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南京中医医院脑病科,江苏南京)

偏头痛为慢性发作性头痛,是最常见的原发性头痛。世界卫生组织(WHO)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表明,偏头痛为全球第5位常见疾病、第7位致残性疾病。针灸治疗偏头痛有效,通常按辨证分型施治。但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存在辨证分型不一、分期治疗不明、辨证与非辨证对照不规范、对辨证分型影响因素研究零碎和表浅等问题,为此,笔者对近20年偏头痛辨证分型与针刺治疗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以期为偏头痛针刺治疗的规范化提供依据。

1偏头痛辨证分型

1.1偏头痛辨证分型的基本证型

针灸治疗偏头痛,辨证分型施针为其主要模式。目前国内偏头痛辨证分型的全国性标准有多个版本(见表1),但缺乏统一的辨证分型。

其中,年《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年《头风病证候诊断标准》均未提及头痛病分期(发作期和间歇期)内容。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虽然规定“观察病期为发作期”,但在其疗效评价中却并未制定“头痛发作期”即刻镇痛的疗效标准,而是制定了符合“间歇期”预防性治疗表现的疗效标准。年《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明确提出了偏头痛中医辨证论治分为“发作期”和“间歇期”,但未对发作期和间歇期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年《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年《中医循证临床实践指南:中医内科》提出了“发作期治疗”和“预防性治疗”,且均统一采用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但未明确说明发作期和间歇期的分期中医辨证有何不同。年《中医内科学》、年《针灸治疗学》以经络辨证为主论治头痛,但未提及发作期与间歇期的分期论治。

《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偏头痛》提及了偏头痛发作期和间歇期分期治疗,间歇期明确提出辨证分型,发作期治疗以少阳经穴为主,配合辨经取穴,但未提及辨证取穴。

偏头痛辨证分型,理论上可分为内科辨证(脏腑、八纲、气血津液)、经络辨证、体质类型辨证等。脏腑辨证是现代中医诊断辨证体系的核心内容。气血津液辨证与脏腑辨证紧密联系、不可分割。在临床具体辨证应用方面,偏头痛的辨证分型以脏腑辨证及经络辨证为主,体质类型辨证有所涉及,研究认为运用体质辨识理论干预偏头痛是对偏头痛辨证论治不足的一种补充。通过调整体质,特别是对阴虚质、气郁质和瘀血质患者的体质干预,是预防偏头痛发作的一条新的路径。但尚未见单纯八纲辨证及气血津液辨证的研究及应用报道。

上述不同标准涉及的偏头痛中医辨证分型的基本证型差别不大,基本上包含了相同的证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偏头痛中医辨证提供基本的证型参考。不过,偏头痛为慢性发作性病症,发作期和间歇期各具显著不同的临床特点,其中医病机理应不同,辨证分型亦应各具特点。上述证型标准内容,未对“发作期”和“间歇期”各自的证型进行分类,亦未对其特点进行分析或总结,对偏头痛的临床应用及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

(1)发作期基本证型

发作期又称急性期、头痛期等,以下统称为发作期。除上述全国性标准中涉及的发作期(并未明确指出发作期)证型外,对偏头痛发作期,秦应娟辨证分为肝郁化火、肝肾阴虚、气虚血瘀、风痰阻络4型,认为偏头痛内伤居多,治疗上主张针对其反复发作的特点,注重辨清邪气的性质、疾病的久暂及虚实盛衰,力求切断因实致虚、因虚致实的病理环节。丁元庆认为病机以风、火、痰、寒等标实阻滞为主,风、火、痰、瘀、寒又相互兼夹。上述发作期证型主要包含了风寒、肝火、痰浊、瘀血4种证型,但对各种证型在发作期的比例尚无系统数据,还需进一步大样本研究。

(2)间歇期基本证型

间歇期又称缓解期、非头痛期、非发作期等,以下统称间歇期。对于偏头痛间歇期,Wang等进行了针灸治疗偏头痛随机患者/评估员盲法对照试验,分为真针刺组(强制性穴位+辨证取穴)和假针刺组(根据真针刺组所选穴位旁开1~2cm处),采用半标准化针灸治疗方案[包括强制性穴位(被用于所有的参与者)和辨证穴位(基于个人中医诊断偏头痛的症状而定)],其中涉及的中医证型为肝阳上亢、气血两虚、风痰阻络、瘀血阻滞4型。试验结果表明,与假针刺组相比,真针刺组可有效减少偏头痛发作天数、减少药物消耗和改善生活质量。Facco等进行了传统针灸治疗偏头痛的随机研究,分为真针灸(中医)加利扎曲坦组、仪式化模拟针刺加利扎曲坦组、标准模拟针刺加利扎曲坦组和R组(无预防治疗,仅给予缓解治疗)。此试验根据中医辨证分为外感(风寒、风热、风湿)、内伤(肝阳上亢、湿痰阻滞中焦、肾精亏虚、气血瘀滞)两大类七小型,对每类证型进行具体的穴位选择治疗,实现个体化辨证配穴,针灸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性得以证实。

总之,上述间歇期证型都包含了虚实两端,实证中包含了肝阳上亢、痰湿阻滞、气血瘀滞,虚证包含了气血亏虚、肾精亏虚,体现了间歇期偏头痛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特点。但对各种证型在间歇期的比例尚无系统数据,还需进一步大样本数据研究。

1.2偏头痛核心病机

“伏邪为患”是偏头痛发作的基本病理因素,正气不足是邪伏于内的前提,脏腑失调、气机逆乱是偏头痛发作的基本病机,发病又与肝火、痰浊、瘀血相关。若长期反复发作,伏邪日久入络,则风、火、痰、瘀、寒、虚诸端并存。路玉良等对分证论治偏头痛的文献进行统计,共计证型个,外感与内伤之比为13∶94,内伤中实证63个(58.9%),虚证29个(27.1%),虚实夹杂证2个(1.9%),其中与肝相关(包含内风)的证候27个(25.2%),瘀血证与痰证各19个(17.8%)。结果表明,外感中以风寒、风热、寒邪多见,或因其诱发,或因其加重,寒邪多客犯厥阴经脉。内伤中与肝相关的证候占1/4,最多为肝阳上亢,其次是肝火、肝胆风火,再次是肝郁气滞;内风多兼夹他邪为患,如痰、火、瘀等;瘀血证中瘀血阻络证最多;痰证中以痰浊中阻、上蒙清窍居多,并可见痰瘀互结证。但总的来说,对偏头痛核心病机的研究结论较笼统且不统一,证型比例无权威数据。

2偏头痛辨证分型与针刺治疗

2.1发作期辨证分型与针刺治疗

(1)辨证与针刺治疗

因涉及的内容庞杂,将代表文献内容以列表形式描述(见表2)。

(2)经络辨证与针刺治疗

针刺治疗偏头痛处方多样化,但腧穴选择仍有明显的归经规律。循经取穴最能体现经络理论特色,其实,经络辨证应是辨证分型中的一种辨证类型和方法。全国统编教材《针灸治疗学》将头痛按经络分为少阳经头痛、阳明经头痛、厥阴经头痛和太阳经头痛等。头为诸阳之会,选择阳经腧穴比例明显高于阴经。头痛部位以颞侧多发,少阳经头痛多见,以足少阳经穴应用最多。《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偏头痛》提出发作期针刺治疗方案,其中方法一为放血(局部+耳郭),取穴:①局部刺血:局部压痛点或太阳穴周围浅表络脉;②耳郭刺血:主穴为耳尖、耳轮络脉或耳背上1/3有血管充盈处(有则取),配穴为颞(枕)、胰胆、神门、交感、皮质下、内分泌。方法二为毫针(电针),其中穴方一以少阳经穴位为主,主穴为阿是穴、丝竹空、率谷、太阳、风池、合谷、太冲、足临泣,配穴为阳陵泉、外关;穴方二主穴为对侧顶颞后斜线下2/5、双侧顶旁2线,配穴为额颞部疼痛取同侧率谷,头顶痛取同侧风池,仍以少阳经穴位为主。上述两个穴方基础上,兼有厥阴经症状者加内关、水沟、神门、百会;兼有阳明经症状者加头维;兼有膀胱经症状者加天柱,则为经络辨证基础上,结合兼症辨证针刺。方法三为火针,穴取阿是穴、头维(患侧)、率谷(患侧)。此外,阳晶晶等选取角孙、风池、外关、阳陵泉、丘墟为主穴,均为少阳经特定穴,双侧取穴,上下配穴,左右配穴,近治和远治作用显著。林咸明等选取肝经原穴太冲、大肠经原穴合谷为主穴,配合胆经穴风池、率谷、丘墟、足临泣。王*等以根结理论为依据,以井穴为主穴,前额痛取足阳明胃经厉兑,后头痛取足太阳膀胱经至阴,侧头痛取足少阳胆经足窍阴,巔顶痛取足厥阴肝经大敦等。以上均为经络辨证的具体应用。

2.2间歇期辨证分型与针刺治疗

年《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年“偏头痛中医临床实践指南”,提出“预防性治疗”和“发作期治疗”一样,均可采用统一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偏头痛》推荐间歇期针刺治疗方案:主穴同发作期少阳经取穴;配穴为肝阳上亢型加颔厌透悬颅、列缺、太溪、行间,痰浊型加颔厌透悬颅、列缺、丰隆、内关,瘀血型加膈俞、血海、足三里、三阴交,肾虚、气血不足型加足三里、气海、三阴交、太溪、肾俞。上述腧穴中,局部腧穴取患侧,远端腧穴取双侧。此方法以少阳经穴为主,兼顾经络、脏腑辨证取穴的毫针刺法,同时可配合头针、电针、温针灸、放血疗法。问题是,间歇期患者多无明显头痛等症状,其辨证分型与发作期理应不同。目前对两期辨证分型各自特点、病机异同等缺乏系统论述及观察。在经络辨证基础上,取少阳经穴为主、辨证取穴多作为配穴出现,足少阳经穴组效果最佳。此方法与采取固定穴位(所谓“标准化治疗”)疗效优劣对比研究目前空白。

3基于偏头痛辨证分型的针刺疗效分析

3.1基于辨证分型的发作期针刺疗效分析

王京京等研究表明,针刺治疗发作期偏头痛,局部+远端取穴毫针针刺疗效最为稳定;在此基础上加用内科辨证取穴仅在治疗后10、30min两个时点可提高疗效;同时配合耳穴电针,可提高即刻镇痛效果;如再加用太阳紫脉+阿是穴放血,可进一步巩固镇痛效果。阳晶晶等对比观察少阳经5个特定穴组(角孙、风池、外关、阳陵泉、丘墟)常规针刺及非经非穴组(角孙和率谷连线中点,风池和安眠连线中点,外关水平旁开、三焦经和小肠经之间的中点,阳陵泉水平旁开、胆经和膀胱经之间的中点,丘墟与解溪连线的中点)治疗偏头痛的疗效,结果显示在偏头痛发作期针刺少阳经特定穴(经络辨证)与非经非穴均有效,但针刺少阳经特定穴能有效缓解偏头痛的急性发作,即刻疗效明显优于非经非穴组,同时在治疗2h后的总缓解率明显优于非经非穴组。说明基于辨经论治优于非辨经论治(非经非穴),但目前缺乏中医辨证施针与非辨证论治的单纯疗效对比研究。

3.2基于辨证分型的间歇期针刺疗效分析

Li等进行了多中心、单盲随机对照试验,将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4组,即少阳特异性针刺组(外关、阳陵泉、丘墟、风池)、少阳非特异性针刺组(颅息、三阳络、膝阳关、地五会)、阳明特异性针刺组(头维、偏历、足三里、冲阳)和假针刺组[三角肌与肱二头肌交界处前缘内侧、胫骨的边缘(离足三里1~2cm的横向水平处)、肘部和腋部的中间处、手臂的尺侧(肱骨内上髁和手腕尺侧之间)]。与假针刺组相比,所有针刺组在第5~8周偏头痛发作天数较少,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假针刺组相比,所有针刺组在13~16周内偏头痛天数显著减少。少阳特异性针刺组和少阳非特异性针刺组以及阳明特异性针刺组几乎所有的次要结果(包括偏头痛发作频率、偏头痛强度和偏头痛生活质量)均优于假针刺组,但3个针刺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该试验的取穴方法是将古代和现代文献的系统回顾(评价)、专家共识和自身经验相结合,并无权威性的统一标准。郑嘉月将患者分为常规深度针刺经穴组(主穴为患侧丝竹空透率谷、太阳、风池、合谷、太冲、足临泣,同时加以辨证配穴)、浅刺经穴组(取穴同常规深度针刺经穴组)、浅刺非经穴组(取穴在上臂部、大腿部及双侧肩胛骨以下的区域内,避开经穴,选择非经穴至少5处)。结果显示,浅刺经穴组在治疗期疗效明显;而常规深度针刺经穴组的远期疗效要高于另外2组,即在13~16周、25~28周的回访中,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有效率分别为.00%、77.78%,高于浅刺经穴组的80.00%、50.00%和浅刺非经穴组的44.44%、55.56%;浅刺非经穴组可能为安慰剂作用。总之,基于辨证论治的疗效优于非辨证论治(非经穴),但目前对辨证论治(中医证型)与非辨证(如非经非穴或不采取辨证的特殊经验论治)的疗效对比研究仍较薄弱。

4偏头痛辨证分型与针刺治疗关系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4.1偏头痛辨证分型的影响因素

与偏头痛辨证分型相关的主要因素,包括病期(发作期、间歇期,偏头痛病程早期、慢性期等)、偏头痛亚型(包括无先兆偏头痛、先兆偏头痛、慢性偏头痛、偏头痛并发症、很可能的偏头痛、可能与偏头痛相关的周期综合征6个亚型)、体质因素(如中医关于人的24种体质)、性别(如女性经期头痛及经期相关性头痛等)、发病季节及诱因、伴发疾病、治疗因素(中药、西药)等,这些因素均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偏头痛的辨证分型的分类及证型轻重。李柱等分析认为气郁质和阴虚质两种体质为偏头痛的主要人群,痰、热、瘀在发病中起一定作用,肝阳上亢证是偏头痛的主要中医证候,而其中医体质的基础为阴虚质、气虚质以及瘀血质。平和质发生肝阳上亢和痰湿头痛亦占有一定比例。痰湿质和湿热质为发生痰浊头痛的主要体质。这些说明了中医体质类型在偏头痛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

探讨偏头痛辨证分型与针刺疗效关系时,应对上述偏头痛证型影响因素进行具体分析。探讨偏头痛病期、亚型、体质、治疗等因素与证型的关系,可以明确影响因素与证型的关系,对明确偏头痛针刺的适应病证、病期、亚型等有所帮助。不过,研究偏头痛病期、亚型等影响因素与针刺疗效的关系,必须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施针为前提,在此基础上开展研究,以避免现代医学研究的局限化、碎片化倾向。

4.2偏头痛辨证分型的影响因素与针刺疗效的关系

就研究现状来说,分析偏头痛病期、亚型、体质、伴发疾病、治疗等因素与偏头痛辨证分型关系的研究极少。偏头痛是慢性发作性疾病,其发病有显著的时间特点。将偏头痛按病期(如发作期、间歇期、慢性期等)等进行证型分类,并进一步观察不同病期的辨证分型与针刺疗效关系的研究很少。大部分文献将偏头痛发作期及间歇期患者混合在一起,因此对发作期、间歇期辨证分型与针刺疗效的关系掌握甚少。发作期与间歇期的辨证分型类别有何区别?假设两者的证型相同,其针刺治疗方案是否相同呢?如何在发作期辨证施针治疗的基础上序贯进行间歇期的辨证施针治疗?这些问题研究极少,有待更具体的系统研究。

在偏头痛发作期的不同时间段(头痛早期、高峰期、头痛末期),针刺治疗方案应有所不同,如《中国偏头痛防治指南》提出,针刺治疗偏头痛一般应在疼痛发作之初、痛势未盛时及时治疗,但此观点缺少大样本数据支持。目前缺乏偏头痛发作期不同时程的辨证分型类别、类别转换及其与针刺疗效的关系研究。偏头痛具备不同的西医亚型分类,其辨证分型各有何特点,其针刺治疗方案有何不同,同亚型的不同辨证分型与针刺疗效的关系如何,此类内容研究基本空白。

4.3偏头痛辨证分型施针治疗的有效性问题

(1)关于与阳性药物对照

与中药对照方面,因目前并无偏头痛发作期公认有效的阳性中药,对于发作期偏头痛辨证分型针刺疗效与阳性中药对照的研究数据极少。即使是间歇期预防性用药,虽然目前国内中成药头痛宁、都梁软胶囊对偏头痛具有较好的预防性治疗作用,但由于中药在国外使用受限较多,中药的疗效也很难得到公认,故偏头痛的针刺预防性治疗与中药的比较研究也极少。

与阳性西药对照方面,Melchart等针对发作期偏头痛的一项随机对照、双盲临床研究,针刺少阳经穴为主,远近相配,与药物治疗组(舒马曲坦)、安慰剂组对比,结果显示针刺治疗与舒马曲坦对于偏头痛发作期疗效相当,但不良反应少。Allais等在一项针刺与预防性药物比较的6个月随机对照研究中,循经选取局部腧穴配合远端腧穴针刺疗效显著优于药物组(氟桂利嗪)。一项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显示,针刺组(所选穴位根据中医辨证论治、个体头痛部位相关经络、阿是穴而定)与安慰针刺组、药物组(倍他乐克、氟桂利嗪、丙戊酸)疗效相当。在偏头痛辨证针刺治疗中,发作期或间歇期,疗效与常规西药相当或优于西药治疗。但大部分文献均为小样本研究,随机对照盲法研究不足,证据的级别较低。

(2)中医辨证分型与非辨证分型针刺、空白针刺的疗效对照问题

为验证辨证分型施针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有无或高低),与非辨证分型针刺进行对照是必要的。Zhao等进行一项为期24周、大规模、多中心、平行随机对照偏头痛临床试验,分为针刺组(主穴:患侧风池、率谷;配穴:辨经取穴,在外关、阳陵泉、昆仑、合谷、内庭、太冲、后溪、丘墟中选2个穴位)、假针刺组(臂内前缘三角肌和二头肌交接处、腕背部尺骨头桡侧1寸等)、空白对照组(没有接受针灸治疗,但被告知在试验结束时将免费提供20次针灸治疗)。结果显示,与假针刺组、空白对照组对比,针刺组在24周内对偏头痛的预防性治疗效果具有持久优势,包括降低发作频率、缩短发作持续时间、减轻头痛程度。*银兰等从基因表达谱的角度评价安慰针刺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效应机制,得出非经非穴所产生的效应与针刺本身带来的安慰作用有关,与所选用的穴位无关,说明非经非穴没有相应的治疗作用。Facco等将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真针刺加利扎曲坦组、相对假针刺加利扎曲坦组和标准假针刺加利扎曲坦组3组。前两组选穴均根据中医辨证分型而定。相对假针刺加利扎曲坦组患者的针刺选穴与真针刺加利扎曲坦组相同,但针刺未刺入。在每个穴位的皮肤表面涂上一个高度和直径为1cm的小圆柱体黏膏,将有钝尖的针头插入小圆柱体,接触但不穿透皮肤,让患者有一种浅表的、轻微的刺痛感,从而模拟针刺。标准假针刺加利扎曲坦组针刺选用固定标准穴位:头维、悬颅、风池、大椎、列缺,针刺方法同相对假针刺加利扎曲坦组。3组分别于针刺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采用意大利版《偏头痛残疾评估(MIDAS)问卷》进行评价,结果发现3组的MIDAS指数均改善,但真针刺加利扎曲坦组改善最明显。Linde等将浅刺(避免得气)作为安慰针刺与常规针刺(有效针刺,尽可能得气)、穴位与非穴位疗效进行对照,研究结论初步认为深刺与浅刺法疗效相当,穴位与非穴位疗效相当。问题是,就针刺穴点来说,假针刺选的进针点与真针刺不一样,如非经非穴,或与真针刺穴位相距1~2cm,就是属于“非辨证”性质的吗?

针对辨证分型针灸与非辨证分型针灸间的疗效对照研究很少,缺少不同证型间针刺疗效的对比研究,仅个别提及,针对的证型也只是常见证型中的一项。如蔡玉颖等对瘀阻脑络型偏头痛,遵循“本经有病本经求”进行经络辨证透刺(太阳透率谷、脑空透风池),疗效显著优于辨证常规针刺(阿是穴、合谷、三阴交、膈俞、委中)。

4.4辨证分型影响因素与针刺疗效关系研究存在的问题

影响针灸疗效的因素众多,除辨证分型及选穴因素外,针刺方法不同也将导致疗效的差异。在进行辨证分型与针刺疗效的关系研究时,除将辨证分型因素作为考察因素外,同时应将其他影响疗效的因素(如穴位、针刺方法等)进行严格的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疗效的可比。但在众多的关于辨证分型与偏头痛针刺疗效的关系研究文献中,对考察因素(辨证分型)外的因素控制明显不严,或未注明,或只注明部分,或干脆忽略。典型问题如下:①辨证分型相同时,针刺治疗方案不一致。例如同是肝阳上亢证,有加单一穴位太冲,也有加一组穴位(阳陵泉、行间),两种均具有疗效,但哪种疗效更佳,则缺乏对比的数据依据。②即使辨证分型相同,在相同穴位进行针刺时,存在针刺的方向、角度、深度不同等差异,这些均可产生不同的针刺疗效。③取穴相同时,针刺数量方面有双侧与患侧之分,补泻手法方面分平补平泻、补法、泻法,针刺强度方面有强刺激与轻刺激之分,但目前明显缺乏偏头痛针刺刺激量与针刺疗效的比较研究。④针刺时间因素不一,包括行针时间、留针时间、间隔时间、疗次、疗程等时间因素。

由于上述专业设计问题和对照等设计问题的普遍存在,导致关于偏头痛辨证分型与针刺疗效的关系研究的结论科学性不强,没有较强的说服力,无法科学评价偏头痛辨证分型的针刺疗效,或尚无法得出辨证分型针刺疗效优于非辨证分型针刺疗效的结论。另外,针刺治疗偏头痛在其发作期、间歇期应各有其治疗时间规律,但多数文献对此交待不清,更缺少系统研究。

4.5关于疗效评定标准的选择

在进行偏头痛辨证分型与针刺疗效关系研究时,疗效评定标准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但文献的评定标准选择多样。选择中医标准时,多数文献将发作期病例与间歇期病例混合在一起进行疗效评定;在西医标准的选择方面,选择综合性标准者很少。笔者建议,在应用中医标准时,最好同时选择国际公认的西医学标准,而且最好选择西医综合标准。

5小结

辨证分型施针是目前偏头痛针刺治疗最重要的依据和有效方法,但应用和研究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偏头痛辨证分型(基本证型、核心病机)、辨证分型与针刺疗效两个方面,对偏头痛辨证分型施针的临床及研究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如辨证分型不一、分期辨证不明、辨证与非辨证对照不规范、对辨证分型影响因素研究表浅等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系统观察偏头痛辨证分型与针刺效应关系,加强偏头痛证型相关因素分析,应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具体体现在如下几点:①在偏头痛辨证分型方面,尚需对其基本证型、核心病机进行大样本研究。②需进一步与非辨证分型针刺法、模拟针刺法、空白对照法等进行严格对照,科学判定并验证辨证分型施针疗效。③对偏头痛辨证分型的影响因素(如病期、亚型、体质、伴发疾病、治疗等)进行系统研究,可以进一步观察不同病期辨证分型与针刺疗效关系,以期更好地在发作期辨证施针治疗的基础上,序贯进行间歇期的辨证施针治疗;进一步明确针刺治疗的适应证(亚型、体质等),提高针药协同疗效。但进行影响因素的研究,需将其置于辨证分型前提下,以避免研究的碎片化倾向。(选自《中国针灸》杂志年第一期)

End

1、本文来源于网络,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参考。

2、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删除

备注:凡分享本文章及转发

1
查看完整版本: 偏头痛辨证分型与针刺疗效的关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