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发现宝宝在着扶腋下站立时会出现足尖着地、脚后跟翘起的情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尖足。孩子学习走路的过程中,自己扶着桌子、沙发、床站立时,偶尔也会出现尖足的情况。独走初始,有些宝宝总爱踮足前行、步态急促……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什么是尖足?
尖足分为两种类型:生理性尖足和病理性天足,即正常和异常两种状态。二者均为直立状态时足尖着地、足掌持重而足跟难以放平的表现。
生理性尖足:常见于4-6月龄小婴儿,表现如下:
4个月:扶持立位时两下肢仍呈屈曲位,偶尔可见足尖站立的状态。
5个月:两下肢负荷体重的能力增强,稍加扶持即可站立。两下肢伸展如柱状,可负荷体重1-2分钟,仍可以有足尖站立的状态。
6个月扶持立位时两下肢可负荷体重,扶持立位可有跳跃动作,足尖站立状态逐渐消失。
值得一提的是,行走初期(约1岁前后),由于情绪紧张、立位立线方向偏斜、不合理使用学步车等原因,部分婴幼儿仍有一过性尖足出现。随着下肢支撑能力强化、独走及平衡功能逐步完善,上述情况逐渐消失。
学习不要太劳累,中场休息一下
病理性尖足多为持续的、难以缓解的尖足表现,可合并下肢交叉,严重的呈现“剪刀步”样表现。病理性尖足往往与母孕期或新生儿期小儿脑部疾患有关。如: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脑积水,颅内出血等等。必须提到的是,病理性尖足也是脑瘫的常见临床症状,由于腓肠肌、比目鱼肌痉挛往往致使踝关节跖屈而背屈不全,足跟不能正常着地而产生尖足畸形。病理性尖足长期存在可继发双下肢不等长、踝关节挛缩畸形、骨盆倾斜、脊柱侧弯、膝反张等问题。故病理性尖足应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
二.关于尖足,哪些情况家长需要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