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肢体残疾?
肢体残疾,是指人体运动系统的结构、功能损伤,造成四肢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瘫痪)、畸形等,而致人体运动功能不同程度丧失以及活动受限或社会参与障碍。肢体运动功能丧失是指医学上的肢体的生理运动功能丧失。例如: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伸膝无力或不能伸膝,称为伸膝运动功能丧失。脑卒中患者的足尖抬不起来,称为踝关节背屈功能丧失。
活动受限是指完成生活中各种任务的活动受到限制。例如上述的儿麻患者由于伸膝运动功能丧失,不能走路了,称为步行活动受限。例如双上肢无力不能自己吃饭了,称为进食活动受限等。
社会参与障碍是指那些残疾人回归社会的阻碍因素。例如不能走路的人,可以使用轮椅代步,但是室外道路、公园、车站、商场、影院等公共场所缺少无障碍环境,形成移动、交通、分享公共设施障碍;又如具有与健全人同样工作能力的残疾人,因个人的社会歧视,得不到同样的工作岗位而造成的就业障碍等。
2.常见的肢体残疾有哪些?
肢体残疾人在独立实现日常生活活动中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常见的肢体残疾有四肢瘫、截瘫、偏瘫、脑瘫、脊柱强直或严重畸形、上肢或下肢部分或全部缺失、单手或双手拇指或其他四指缺失、双足趾完全缺失或失去功能,以及身高不足厘米的成年侏儒症患者等。
3.哪些原因会导致肢体残疾?
造成肢体残疾的原因有许多,调查表明我国造成肢体残疾的前十位原因依次为脑血管病、骨关节病、小儿麻痹症、工伤、交通事故、发育畸形、脑性瘫痪、脊髓疾病、感染和地方病。其中脑血管病在城市占到肢体残疾原因的25%;骨关节病在农村占到19%;脑性瘫痪、发育畸形以及先天性发育障碍是0~14岁肢体残疾儿童最主要的致残原因;而小儿麻痹后遗症、其他外伤、交通事故、工伤等是25~54岁青壮年肢体残疾人的最主要致残原因;脑血管疾病、骨关节病和其他外伤等是55岁及以上老年肢体残疾人的最主要致残原因。
4.什么是脑性瘫痪?
脑性瘫痪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致的,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脑性瘫痪的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知觉、认知、交流和行为障碍,以及癫痫和继发性肌肉、骨骼问题。
5.脑性瘫痪的临床分型
(1)痉挛型四肢瘫以锥体系受损为主,包括皮质运动区损伤。牵张反射亢进是本型的特征。四肢肌张力增高,上肢背伸、内收、内旋,拇指内收,躯干前屈,下肢内收、内旋、交叉、膝关节屈曲、剪刀步、尖足、足内外翻,拱背坐,腱反射亢进、踝阵挛、折刀征和锥体束征等。
(2)痉挛型双瘫症状同痉挛型四肢瘫,主要表现为双下肢痉挛及功能障碍重于双上肢。
(3)痉挛型偏瘫症状同痉挛型四肢瘫,表现在一侧肢体。
(4)不随意运动型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主要包括舞蹈性手足徐动和肌张力障碍;该型最明显特征是非对称性姿势,头部和四肢出现不随意运动,即进行某种动作时常夹杂许多多余动作,四肢、头部不停地晃动.难以自我控制。该型肌张力可高可低,可随年龄改变。腱反射正常、锥体外系征TLR(+)、ATNR(+)。静止时肌张力低下,随意运动时增强,对刺激敏感,表情奇特,挤眉弄眼,颈部不稳定,构音与发音障碍,流涎,摄食困难,婴儿期多表现为肌张力低下。
(5)共济失调型以小脑受损为主,以及锥体系、锥体外系损伤。主要特点是由于运动感觉和平衡感觉障碍造成不协调运动。为获得平衡,两脚左右分离较远,步态蹒跚,方向性差。运动笨拙、不协调,可有意向性震颤及眼球震颤,平衡障碍、站立时重心在足跟部、基底宽、醉汉步态、身体僵硬。肌张力可偏低、运动速度慢、头部活动少、分离动作差。闭目难立征(+)、指鼻试验(+)、腱反射正常。
(6)混合型具有两型以上的特点。
6.脑性瘫痪有什么成因?
(一)非遗传学病因:产前、产时和产后的生物学和环境因素仍然是脑瘫的主要高危因素。如宫内感染、宫内生长迟缓、先天性脑发育畸形、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各种新生儿脑病、败血症、胎儿或新生儿脑卒中等;婴儿期各种脑炎或脑病、中*、创伤、脑卒中。
(二)遗传学病因:脑瘫的遗传学病因涉及多种复杂机制,包括易感基因多态性、单基因病、CNVs等。
7.脑性瘫痪可能同时出现的问题?
视觉●屈光不正,如:近视、斜视、弱视听觉●不同程度的弱听
学习●阅读困难、计算困难
语言●语言表达、理解或发音困难
感官●对感官剌激发应异常,如害怕被触碰或移动的感觉
健康状况●常见有癫痫、吞咽困难、流诞、牙病、免疫力低下
智力●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注意力●较弱
心理行为●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易冲动、适应力
8.脑性瘫痪为什么要尽早安排评估及治疗?
●家长可早日了解儿童发展的需要,从而安排适当的照
顾及治疗,以预防出现继发性的问题例如:肌腱挛缩、关节及脊柱变形或情绪行为的偏差等。
●家长可及早协助儿童使用辅助器具,以加强儿童独立活动、自理或与人沟通的能力。
●儿童可早日接受合适的医疗跟进及康复计划,包括适当的训练和教育安排,以发挥儿童的潜能。
9.家长如何帮助脑性瘫痪儿童?
●了解并接受儿童的发展情况
●积极参与儿童的训练
●掌握训练方法
●与医生和治疗师保持沟通
●参与家长自助组织
●充分善用社区资源
●积极面对问题
多与他人分享感受,减缓负面情绪
10.什么是动作协调障碍?
动作协调障碍又叫动作协调困难,它是一种功能失调症,顾名思义是“动作”上有“困难”的意思。根据WHO的统计,全世界有6-8%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协调困难。有这个障碍的儿童在动作协调上明确地较同龄儿童差。他们往往给人“笨手笨脚”的感觉,在学习或日常生活上亦有不少困难。此障碍的成因未明,但并非因智力问题或脑部受损所引致。
11.动作协调障碍的儿童有什么症状?
幼儿时期
●大小肌肉发展较缓慢,例如:捡拾细小物件不灵巧,较迟才能自如地上下楼梯。
●时常碰撞物件
●容易跌倒
●进食时常弄脏饭桌不愿使用筷子,只会用匙羹,甚至用手进食。
●较难掌握执笔和使用剪刀的技巧
●砌积木和拼图等能力较低儿童时期
体能方面
●走路或跑步时容易无故跌倒
●不能准确地判断距离,容易碰撞周围的人或物件,以致身体瘀伤
●较难与同龄儿童一起玩体能游戏,如踢球、攀爬、捉迷藏
●上体育课时,容易被老师或同学批评动作不灵巧
●对学习新的体能活动,如:跳绳、游泳或球类等活动,感到困难
学习方面
因手欠灵活,在书写时常变身体姿势来迁就书簿
●抄写速度慢
●虽用心写字,但由于执笔欠佳,往往写字出格或字体不工整
●做手工时总是不能依照形状剪摺或贴好自理方面
●自行扣上钮子或绑好鞋带有困难,因而经常给人衣衫不整的感觉
“笨手笨脚”,容易弄掉手中物件或把水打翻
12.动作协调障碍对儿童有什么影响?
学业
●在体育、美劳及需要抄写的学科上,表现特别弱
●常因写字速度慢或字体欠工整而未能完成试卷或误失分数
家庭生活
●自理能力弱,时常依赖家人,如生活需要别人协助扣钮、绑鞋带、收拾书包等
●容易发生小意外,如摔破东西、弄翻饭碗等,常惹来父母的责骂
社交
●逃避与同龄儿童玩体能活动,如竞技游戏活动
●在集体游戏活动中被同伴排斥,故较喜欢跟比自己年幼的儿童玩耍
情绪行为
●手脚协调不来,未能应付生活需要,会哭及发脾气
●为掩饰自己的弱点,会借故逃避自信心
●因常被人认为“笨手笨脚”反应迟钝或不小心,故自信心不足
13.动作协调障碍可以治疗吗?
研究显示,此障碍并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消失。但经过训练,儿童在熟悉的体能活动和日常生活上,会有明显的进步。
14.家长如何帮助动作协调障碍的儿童?
及早诊断
●及早让儿童接受适当的训练,以减少儿童对体能活动的抗拒,并增强自信心。
认识及面对问题
●了解儿童的能力和潜质,接受儿童在体能方面的限制,作出合理期望。
强调参与
●赞赏儿童付出的努力,强调参与,不只是注重成果。多做预习
●学习新的体能活动时,让儿童先作个别预习,切勿一开始便与同龄儿童作比较。
增加成功经验
●教导体能活动时,应将过程分拆为数个小步骤,从简到复杂,循序渐进地教导,使儿童掌握动作要求,增加成功经验。
与老师联络
●共同商讨对策,让儿童在抄写、体育、美劳等各方面有成功的体验。
15.什么是偏瘫?
偏瘫是由于外伤或疾病造成大脑功能障碍,引起一侧身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丧失,有时还有说话、理解、记忆、情绪等方面的问题。
导致偏瘫的常见原因是脑血管意外,如脑出血和脑梗塞。这类疾病的发病年龄越来越低,常常与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脑供血不足、血脂异常、肥胖、高盐饮食、酗酒及吸烟等因素有关。
16.为什么说防治高血压可以预防偏瘫的发生?
因为高血压是发生中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无论收缩压还是舒张压水平的增高,脑中风的危险性都会增加,血压越
高危险性就越大。由于血压增高,脑血管破裂,形成出血性脑血管意外,造成偏瘫。有些患者得了高血压,而没有头痛、头晕等症状,这就更加危险,所以要定期监测血压,及时发现高血压,一旦诊断高血压,要长期科学服药,保持血压的正常、稳定,降低脑中风发生的风险。
17.为什么要警惕心脑血管病患者发生偏瘫?
因为对于心脏病患者,无论血压水平怎样,其偏瘫发生的危险都明显增加。心脏病患者常常由于脱落的栓子,随血液循环到达脑部,形成脑血栓,导致脑部缺血,造成偏瘫。冠心病患者约10%~30%可发生脑血栓,较非冠心病患者高5倍。如果患者伴有高血脂,那么形成血栓的机会就更多,所以说心脏病与偏瘫关系密切;因为心脑血管是一个系统,所以发生脑缺血偏瘫时,也要监测心脏。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低脂饮食,定期检查血脂。
18.偏瘫发生前有哪些征兆?
脑中风发生前通常会有一些征兆,应引起注意,及早采取措施,以免造成偏瘫,下列情况是偏瘫发生时常见的征兆:
(1)发作性眩晕。
(2)发作性一侧性黑蒙或双目失明。
(3)突发言语不利。
(4)突发一侧肢体无力或四肢无力。
(5)突发一侧肢体麻木。
19.定期体检对预防偏瘫有哪些作用?
很多疾病早期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而经常被忽略。例如:有些高血压患者并没有出现头痛、头晕等症状;糖尿病患者也不一定有典型的吃饭多、喝水多、体重轻的症状。因此,应定期监测血压、血糖、血脂,内科、神经系统的全面体检,至少每年要有一次,特别对中老年人非常必要。坚持定期体检,可以早期发现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造成偏瘫的危险疾病,积极采取措施,可以减少偏瘫的发生。
20.哪些原因会导致脊柱脊髓损伤?
脊柱脊髓损伤的原因包括外伤性的和非外伤性的。外伤性原因是脊柱脊髓受到机械外力作用,包括直接或间接的外力作用而造成脊髓的结构与功能损害。脊髓损伤的原因多为交通事故、工矿事故、高处坠落、运动损伤及暴力行为(如刀枪伤)等。非外伤性原因包括脊柱、脊髓的病变,如肿瘤、结核、畸形等。
21.截瘫患者经常会发生哪些并发症?
由于护理和医疗措施不当,或个人不注意,截瘫患者特别容易发生以下并发症:
(1)压疮,又叫褥疮,是由于局部组织过度受压致血液循环障碍而造成的组织坏死。好发于卧位或坐位时持续受压的骨突部位。
(2)排尿困难(包括尿潴留和尿失禁)及泌尿系感染,是由于脊髓损伤后,支配膀胱排尿肌肉的神经受损造成的。
(3)高血压、心动过缓、大量出汗、面色潮红和头痛等自主神经反射亢进阵发性综合症,是由于脊髓损伤后,走行于其中的自主神经受损导致的功能紊乱。
(4)排便困难,是由于脊髓损伤后,支配肠管和肛门的神经受损,直肠松弛,结肠活动减弱,肛门括约肌力弱造成的。
(5)痉挛,常发生在颈髓损伤和上胸段损伤者,痉挛可
发生在肢体,也可出现在胸、背、腹部,表现为肢体僵硬、关节活动受限,是由于脊髓损伤后,走行于其中的运动神经受损造成的功能紊乱。
22.截瘫患者如何预防褥疮?
截瘫患者因感觉丧失及肢体活动障碍,长时间卧位或坐位常会在身体承重部位、体表骨突出部位形成褥疮。严重褥疮会形成皮肤破溃感染。防褥疮要做到:
(1)减少局部持续受压,坐轮椅者每30分钟做一次减压,
每次持续1-2分钟;卧床者应每2小时翻身一次;翻身动作要轻柔,防止摩擦皮肤;翻身后观察皮肤情况,保持床面平整。
(2)选择散热性能好、透气性能强、厚约10厘米的坐垫或床垫放置于合适位置,注意皮肤、内衣和床垫的清洁卫生。
(3)适当进行康复运动训练,改善血液循环,增强体质。
(4)保护肢体,避免过冷过热;避免肢体碰撞在硬物上。
23.截瘫患者如何预防关节挛缩?
为了保持瘫痪肢体的关节活动范围,预防关节挛缩,从受伤开始,每天都要对瘫痪肢体的关节做多次被动活动。按照关节的正确功能方向,每次活动10-15次,活动时动作应轻柔、缓慢,在关节的全范围活动,可以由他人帮助活动,也可由脊髓损伤患者自己活动,以不感到疲乏为限度。
24.哪些原因会导致截肢?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四肢病变,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医生会进行截肢处理,因此就要特别注意以下造成截肢的原因:
严重外伤:严重外伤、肢体血液循环障碍,肢体组织可能坏死或无法修复,包括烧伤和冻伤造成的肢体坏死。
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发生了肢体坏疽时要截肢。由于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糖尿病造成的截肢病例也越来越常见。
严重感染:威胁生命的肢体急性感染,如气性坏疽、丹*等。某些慢性感染,如慢性骨髓炎,长期反复发作难以根治,引起广泛的组织破坏和肢体严重畸形、功能丧失,甚至诱发癌变。
肿瘤:骨组织的恶性肿瘤。
先天畸形和发育异常:肢体严重畸形、无功能,且无法矫治。
其他:风湿性心脏病、麻风病、动脉闭塞性疾病及某些神经系统疾病。
25.什么是骨关节病?
骨关节病又称骨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退行性关节炎、变形性关节病等,是由于关节退化、关节软骨被破坏所致的慢性关节炎。其特征是进行性关节软骨消失,出现不同程度的关节疼痛,导致功能减退甚至丧失,多发生在负重关节,以膝、髋关节为多见。骨关节病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60岁以上的人20%都患有骨关节病,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26.什么原因可以引起骨关节病?
老年人的软骨老化,也就是医学上常说的退行性变是造成老年人骨关节病高发的第一位原因。其他原因如关节创伤、关节疾病、慢性劳损、体重过高,以及气候潮湿寒冷等因素都可以导致骨关节病。另外,在一些地区由于食用的谷物含“镰刀菌素”以及其他不明原因所致的大骨节病,也是特定环境导致的骨关病。
27.骨关节病患者有哪些症状?
大多数骨关节病人虽在X片上有骨关节病的表现,但只有约5%的病人有症状。病人多为45岁以上的中年或老年人。
发病缓慢,无全身症状;通常为多关节发病,也有单关节发病的情况。患病关节可有持续性隐痛,活动增加时疼痛加重,休息后好转,疼痛常能忍受,气温降低时加重,也就是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有时可有急性疼痛发作,同时有关节僵硬、关节内摩擦音等表现。久坐后关节僵硬加重,稍活动后好转,有人称之为“休息痛”。后期关节肿胀、增大、运动受限,但很少完全强直。
28.合理饮食能预防骨关节病吗?
合理饮食能够预防和延缓骨关节病的发生。老年人要适量摄入高钙饮食,多食牛奶、蛋类、豆制品、蔬菜和水果;要控制饮食,增加活动,减轻体重,以减轻关节的负重;食物中过高的蛋白质会促进钙从体内排出,所以蛋白质的摄入量要有限度;维生素参与钙的吸收和转化,还要增加多种维生素的摄入,其中以维生素D最为重要。
29.为什么坚持适量的运动可以预防骨关节病的发生?
坚持运动可以改善骨骼的血液循环,促进骨骼的物质代谢,增加骨的弹性韧性,从而预防骨折,延缓骨骼老化的进程。坚持运动还可以提高关节的坚韧性和灵活性,防止因老化而导致的肌肉萎缩、韧带僵硬、关节强直等。运动还可改善和增加肌肉的血液供应,为肌肉活动提供能量,使肌肉发达,能够有力地控制关节的活动。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年龄各不相同,因此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运动时间和运动量。
30.为什么晒太阳对预防骨关节病有效?
因为维生素D是钙的吸收和转化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而维生素D的最主要来源是皮肤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后,通过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合成的,所以,晒太阳对预防骨关节病有效。当然,晒太阳也要适度,不可以暴晒或久晒。
31.如何预防和改善骨关节病患者的关节挛缩畸形?
关节挛缩是骨关节病常见的并发症,临床表现为该部位的活动受限,肢体呈屈曲挛缩状态,并且进行性加重。关节挛缩一旦形成,如得不到及时的矫正,就会给生活自理带来很大困难,造成残疾。预防和改善关节挛缩的方法为:
(1)随时注意保持良好的姿位,并且定时变换体位。
(2)每日对全身关节进行活动训练,活动度从小至大,
分为主动训练和被动训练,手法要轻柔,力度要恰当,不可过急过猛,以防损伤。
(3)利用自身体重和强制运动的方法来矫正已经发生的关节挛缩。
32.发生中风时应怎样正确处理?
中风的学名叫脑卒中,也叫脑中风。脑中风包括两种情况:脑梗塞(脑血管被阻塞,使局部脑组织缺血)和脑出血(脑血管破裂出血)。这两种情况症状相似,紧急处理的方法也有共同点。患有高血压、心脏病或糖尿病的患者,突然头晕、头痛或呕吐、晕倒,随后出现口眼歪斜、流口水、说话含混不清、一侧肢体瘫痪,就很可能是中风了,要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1)不要摇晃患者,尽量少移动患者,尽快呼叫急救车。
(2)宽松患者衣服,如果患者清醒,让患者半卧或平卧休息。
(3)如果患者意识丧失,可将患者摆放成侧卧位,头稍后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取出患者的假牙,及时清理患者的呕吐物,防止患者将其吸入肺中。
(4)密切注意患者的意识、血压、呼吸和脉搏,不要给患者进食、喝水。
33.可能发生脊柱损伤时应怎样正确处理?
脊柱损伤多由于受到间接外力,如人从高处摔下时,头、肩或足、臀部着地,对脊柱产生轴向的挤压力或由于受到直接撞击而引起脊柱骨折、脱位和肌肉、神经损伤。当腰背突然弯曲、扭转或用力过猛时,也会引起支持脊柱的韧带、肌肉或椎间盘的损伤。发生脊柱损伤后,受伤部位以下的肢体往往不能活动,如果神经受压,皮肤会有针扎般感觉,背部剧烈疼痛,有被“切断”的感觉,严重时患者会昏迷。当发生脊柱损伤或怀疑脊柱损伤时,要釆取正确处理措施,以防止发生严重后果。
主要处理方法包括:
(1)不要移动伤者,要立即呼叫急救车。一旦脊柱受到损伤,就会失去对脊髓的保护作用,此时实施不合理的搬动,就可能损伤脊髓神经而造成瘫痪。
(2)用双手保持伤者头和颈部不动,还可找来衣物、毛毯等垫在伤者的颈、腰、膝、踝部,固定身体,等待急救车到来。
(3)如果周围环境有危险必须转移时,要在专业人员的指挥下,三四个人一起将患者平移(保持头颈和躯干在一条直线上)放到平板上,充分固定后再搬运患者脱离危险环境。如果现场无专业人员,转移患者时应尽量保持其原有体位。
34.怎样及时发现和处理骨折,以防止严重后果发生?
由于骨骼的周围有血管、神经或器官,骨折常会引起周围组织、器官的损伤。发生骨折时伤者可有如下表现:
(1)受伤的肢体出现短缩、扭转、弯曲等畸形。
(2)肢体没有关节的部位出现不正常的活动。
(3)骨折处疼痛、肿胀淤血,受伤肢体不能活动。
(4)严重的骨折会出现大出血,甚至会使人休克。
以上表现不一定同时出现。除非现场环境对伤者或救护者有生命威胁,否则不要贸然移动伤者及其受伤肢体,更不可盲目将骨折复位。尽量在现场及时对伤者采取适当的固定措施,以减轻其疼痛并防止加重伤情,医院治疗。
来源:福建残联(ID:fjcl)
福建残联
就创平台
辅具平台
运营丨同人助残
编辑丨吴耀环
校对丨陈天明林艳艳方华
审核丨孙闯李光泽陈栩彬
点亮“在看”传递温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