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罗庄发布」
「这是一个万众创业的时代。几乎每一个创业者都想在创业中改变命运,找到自身价值。但创业之路并不好走。有人半途而废,有人起起落落,有人咬牙坚持。而最终只有少数人能到达山顶,创业成功。如果说这份成功有幸运的成分,但幸运的背后应该是不为人知的泪水与坚持。这是我和王晓东认识的第十年,我想讲讲他的创业故事。如果你也想创业,或正在创业,或已经创业成功,他的故事应该会带给你不一样的启发。」
与君初相识
初识王晓东,是年的某一天。具体是哪一天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是他那里的那些孩子却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迟缓的动作,努力作出的表情,看你时清澈明亮的眼眸,让人不忍直视。难过又心疼,还有深深的无奈。
当时是有一个活动,临沂第八实验小学的师生们给王晓东那里的孩子送去了一些书籍,并在那里举办了一场小型联欢会。我是负责报道此次活动的记者。也就是在那个下午,让我结识了王晓东和他的孩子们。
如今,从我们的相识到现在,时间已经走过了十年。在这十年里,我们偶尔见过几次面,但大多数都是在会场。每次见面,他给我的感觉永远都是一如既往地清爽干练,唯一不同的是,我发现他的白头发越来越多。有一次我笑着问他:怎么白头发多了不少?他笑道:“操心操的。”
再后来,我会经常被他的朋友圈吸引。他朋友圈记录分享的都是孩子们点点滴滴的进步,家长们殷切地希望和感谢,还有他日复一日坚定不移地对康复事业的热爱与坚持。
医院的负责人,每天和那些脑瘫、自闭症、智障、发育迟缓的患儿在一起,我原本以为他身上多多少少会有一点悲观的情绪。恰恰相反,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很多可贵的品质:积极、阳光、向上、向善、向美。那些文字和图片所传递出来的温暖和力量,特别感染人,也特别打动人。
慢慢地,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着我,想去给他做一期节目。我想知道,同为八零年代出生的人,为什么他和我们大多数人不一样。我们大多数人,只是守着一份工作,赚取碎银几两,来养家糊口,在琐碎散漫的光阴中,慢慢与心中的梦想渐行渐远。而他,始终充满斗志,为梦想步履不停,就像一只鸟,迎着日月,不惧风雨,一直飞,一直飞,好像永远不知疲倦......
我很清楚自己要什么
年初夏,我在《罗庄先锋》栏目任编导。在迎接建*一百周年报人物选题的时候,我第一个就想到了王晓东。我决定采访他。我想看看,他和他的那些孩子们,究竟有着怎样迫不得已的相遇?他的白头发又多了吗?还像以前那么操心吗?
就这样,年四月的一个上午,我们在他的办公室里,开启了一场长达三个多小时的对话。在镜头前,他侃侃而谈,整个人散发着自信笃定的光芒。谈到动情处,又忍不住泪湿眼眶。
我发现,他的白头发比之前又多了一些,但他整个的状态却比之前更加坚定自信,也更松弛,像一匹志在必得的千里马,有着势不可挡的锐气和底气。
就是那场三个多小时的对话,让我清晰地知道,他努力的意义;清晰地知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十几年坚定不移地跟着他,和他同甘苦、共患难;清晰地知道,为什么来自全国各地的家长都发自内心地夸赞:“王院长这个人,真的很了不起!”;也更加清晰地知道,他的梦想,并不只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偏安一隅,而是要走出临沂,辐射全国,给更多深陷绝望的家庭带去希望。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现在做的不是一件事,而是一份真正的事业。」
这份事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这要从年说起。
年,23岁的王晓东刚刚大学毕业,还是一位四处寻找工作的漂泊者。在青岛的一辆公交车上,一个电话号码,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那个电话号码,医院的招聘电话。王晓东大学学的是临床医学,对脑病康复并不了解,但他勤奋好学的性格让他决定去试一试。
没想到,这一试就是三年。三年时间里,他从零学起。从康复诊断到康复手法,一点一点地学,脚踏实地地做。舍得花时间、花力气,又肯吃苦、爱钻研,慢慢在孩子家长中有了很好的口碑,医院领导的认可。
「我是那种做什么事情就一定要努力做好的人。哪怕是一份简单的工作,只要做了就要尽全力把它做到最好。」
他说,他之所以热爱那份工作,是因为他喜欢孩子,喜欢那份因为付出而获得的认同感和价值感。
「如果能用自己的一双手,让一个孩子会站,会走路,能给一个家庭带去希望,我觉得是一份非常有成就感有价值感的事情。」
在青岛的三年,是王晓东与儿童康复事业结缘的三年,也是他成长最快的三年。他通过自己的努力,成长为一个最好的治疗师。
三年之后,因为某些原因,年5月,他决定回到家乡临沂。同时也把对康复事业的热爱一起带回了临沂。
或许从那时起,那颗康复事业的种子,那份想尽最大努力帮助更多孩子和家庭的决心,早已悄然在王晓东的心里生根发芽了。
「走的时候,我对我的老师说:非常感谢这三年来你对我的教导和帮助,我现在不得已离开,如果有一天,你需要我,我一定在。」。
王晓东就是这样一个懂得感恩的人,虽然迫不得已要离开,但那份师徒之情,那份知遇之恩,值得他一生去珍藏。而他这位最努力的学生现在也成了老师最大的骄傲。
现在想来,后来的人生,所有大大小小的目标和重要决定,都跟23岁那年在公交车上看到的那张报纸做出的那个决定有关。带着少年人的一腔孤勇,又好像因缘际会,命中注定。
回到临沂的王晓东,医院的儿童康复科。科里面有两个护士,加上王晓东,一共就三个人。儿童康复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兴行业,院领导也不是很重视。可王晓东是一个很有想法并会付之行动的人,他知道家长需要什么,孩子需要什么,他很想为他们做点事。但是很多想法实施起来非常困难,这让他陷入了苦恼。
医院有个*策,临时工干满三年就可以转正。王晓东已经干满一年,医院做得很好,有口皆碑,不出意外,再有两年他就可以顺利转正。家人都希望他能抓住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毕竟,能有一份旱涝保收的铁饭碗是很多人的梦想。但王晓东是个骨子里不安分的人,他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他知道,那种条条框框、温水煮青蛙的人生并不适合他。
他要辞职创业,哪怕创得头破血流,他也要孤注一掷,去试一试。
最终,他瞒着家人,用和女朋友定亲的一万元钱,又向家长借了一万元,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创业之路。
第一个五年
没有谁的人生是容易的。最初创业的五年,王晓东经历了太多的考验。他回忆说,那五年,是黑暗的五年,是不敢谈未来,也没有资格、没有资本谈未来的五年。
为了找一个便宜实用的房子,他几乎找遍了市区的每一个角落。第一次租房就遇到了一个个二房东,那人收了王晓东一年的房租,却把一个即将到期的房子租给他。
「那个时候的我,年龄小,又单纯,我就去找那个人,去问他要钱。我说我刚创业很不容易,能不能把钱还给我?但最后也是没有给我。」
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房子,四年的时间他们搬了三次家。因为地方小,条件差,很多康复老师不愿意去他们那里工作。这些困难,对于一个二十多岁刚刚创业的年轻人来说,已足够艰难。但王晓东不怕。他深知,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创业之路,山高水远,他早已做好了准备。
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年的那个寒冬,命运却给他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
有两个从一开始就跟着他创业的人,也是他最信任最看重的两个朋友,在他回老家举办婚礼的时候,毅然决然地离他而去。在他的旁边,另立门户,甚至要把他那里的孩子也一并带走。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创业那么久,遇到再大的困难,王晓东都没有哭过,而这一次,他没忍住。他独自一人,站在北方寒风凛冽的大海边,泪如雨下。
对王晓东来说,人生最大的痛,不是流血,不是流汗,是流泪。
凛冽的海风慢慢吹干了他的眼泪。他站在苍茫的大海边,感觉自己已经一无所有。这个刚刚创业的年轻人,拼搏努力了那么久,在那一刻,一切又都回到了原点。
要就此放弃吗?还是要擦干眼泪继续与命运抗争?
是生存还是毁灭?
没有人能给予答案,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
「那个时候,能让我坚持下来的,就是那些孩子,那些家长的信任和追随。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做得足够好,把这些孩子做得足够好。」
多年以后,年4月的那个上午,当他向我讲起这段经历的时候,我问他:现在还怨恨那些曾经离开你,把你推入谷底的人吗?他很释然地笑了。轻松地说道:「现在我最想说的应该是感谢,感谢他们的背弃,才让我有了绝地求生的勇气。」
或许是经历了太多起起伏伏的人生际遇,他反而理解了当初那些离开他的人。
「当初,我提供给他们的只是一份工作,每天就是干活,挣点钱,对未来没有任何发展和规划。跟着我,他们也看不到未来,看不到希望,所以离开也是正常的。反而是那样的一份经历,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渺小,让我变得更加坚强,让我知道了如何去规划我的未来。」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回望那些过往的经历,好的坏的都是财富,都变成了身上的骨血,让自己变得更坚实更强壮。
歌德在他的著作《浮士德》中写道:「人是只须坚定,这世界对有为者并不默然。」
命运果真如此。年,通过几年的积累和打拼,王晓东和他的团队受到罗庄区残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