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心细致、从容淡定、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医院脑病科(神经内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李书娟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她从医20多年来,言谈举止渗透着一种充满自信的精神干练,举手投足体现的是对患者病情了然于胸的大师风范,让人感到力量,看到希望。
勤奋努力勇攀医学高峰
年,李书娟从新乡医学院毕医院内科工作。医院病房条件相对简单,且老年病人多、危重病人多、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多,硬件设施、技术水平都与今天难以相比,对于危重病症的治疗手段有限,看到许多病人无奈地离去,李书娟暗暗下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
李书娟在探索疾病诊断时,如同侦探抽丝剥茧寻找案件线索一样,需要通过详细地询问病史和体检收集资料来明确诊断,通过一系列的症状和体征来判断患者病灶的定位,并根据发病特点和病史来推测疾病的性质,这不仅仅需要医生的耐心细致,也更是多年行医积累下来的结果。
为了提高自身专业水平,李书娟利用业余时间努力自学,他白天泡在病房里,认真做好每一位患者的诊疗工作,晚上将疑难病例带回家中,查阅国内外文献,不断积累经验。医院、河南中医院进修学习,多次参加国内大型学术会议,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学习国内外新技术、新理念。
年12月一个晚上,李书娟接收了一位不明原因昏迷的病人,经检查病人是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是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多见于中老年人。诊断明确后,李书娟紧急采取大量补液、静脉应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纠正电解质紊乱、补钾,并采取并发症预防措施。经过治疗,病人尿量增加,血糖下降,神志清醒。虽然忙碌了一个晚上,但李书娟心里十分高兴。
从此,李书娟开始接诊疑难病患。再聊起那段时光,虽然辛苦,但他说自己的内心相当欣慰。“病人对医生回报以毫无保留的信任和尊敬,工作虽然繁忙,但大家彼此坦诚、目标一致,所以也就不觉得特别辛苦了。”
年冬天,李书娟收治了一位剧烈头疼的病人,患者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的症状,被外院按血管神经性头痛治疗症状没有改善。李书娟赶紧安排病人做头颅CT检查未见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出血性疾病,经询问家属得知患者入院前有颈部剧烈活动史,综合考虑与肌源性头痛有关,调整治疗方案后,病人症状消失。
年秋天,患者王女士突发脑梗医院,后由急诊科通过绿色通道送入神经内科病区。李书娟迅速对病人进行评估、检查并与家属沟通后,并决定对患者实施急诊动脉溶栓治疗。最终,患者经先进的影像设备检查评估提示溶栓治疗成功有效。
堵塞的血管通了,王女士的意识开始恢复,更为神奇的是,在术后接受了神经内科系统治疗的王女士,出院时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太感谢李主任了,是她救了我的命。王女士介绍说,在李书娟带领的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她不仅恢复了健康,又重新点燃了面对生活的乐观。“从家里的负担变成家里的开心果,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感谢李主任。”王女医院复查,她都特意找到李书娟的诊室,“总想着多跟李主任聊聊天,感觉病情好得更快了。”
从医多年来,李书娟始终坚持这样的习惯,她会将医学理论转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每一位患者讲解病情,对待病人细致入微,她的态度也感染了科室其它的医护人员。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李书娟参与的急危重症救治达到数千例,规范准确的救治技术和优异的救治效果得到了业内专家和病人亲属的一致好评。
苦练“功夫”,做病人信赖的医生
从披上白大褂的那一刻起,李书娟便下定决心,为医者,当把患者作为自己的亲人来对待。每天来门诊和病房找李书娟的患者络绎不绝,她却始终和颜悦色,对每一位患者都耐心问诊,细致检查。
刘女士(化名)是李书娟的老病号,刘女士家住大冶,患者有10多年的高血压病史,年夏天上班期间,突然晕倒,昏迷不醒,同事见状后立即驱医院,患者情况比较危险,李书娟接到病人后,立刻为患者开通绿色通道,让患者及时地进行了脑CT和各种化验检查,为后续的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各类检查结果显示,患者颅内大面积出血破入脑室,既往有脑梗死病史,现意识丧失,现一侧肢体偏瘫,且伴有恶心、呕吐、血压
mmHg,中枢性高热不退,病情凶险复杂、危重。“医生,一定要救救我家老刘啊!”患者家属情绪激动。
根据患者病情,李书娟立即召开多学科危重症病例会诊,根据患者全面评估不适合进行微创开颅手术,加之家属拒绝手术。随后制定严密的治疗方案,脱水降颅压、亚低温治疗,以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保护脑细胞,合理地控制血压在理想范围等。医护人员更是彻夜不眠严密监护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并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随时调整用药。
治疗过程中,患者几度意识模糊,后又出现病情变化,脑出血合并脑梗死。氧饱和下降,面色青紫,自主呼吸逐渐减弱,病情再次恶化,重症团队紧急给予气管插管上呼吸机治疗,患者逐渐自主呼吸恢复,面色逐渐转红润,缺氧改善。治疗过程中家属几欲放弃,李书娟和其团队医护人员不断地安慰、鼓励患者和家属要坚强地活下去,不要放弃!李书娟带领团队再次将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经过十多天的精心治疗,患者病情逐渐平稳,意识恢复,肢体功能较前改善,现在已经转入普通病区进行床旁康复训练,以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早日实现生活自理,回归社会。
面对一个颅内大面积出血、昏迷不醒,几次都差点踏入鬼门关的患者,李书娟带领团队医护人员没有放弃,生死时速,最终将其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重症团队医护人员默默地付出换来了患者的康复,面对送病人出监护室时家属的感谢,脑病科医护人员心中的使命感和获得感油然而生。大家由衷感慨:“我们彻夜不眠地守护,又抢救回一条鲜活的生命,我们的付出值得!”
勇担使命,扛起肩头的责任
脑病科疾病繁多、病情复杂,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作出准确定位、定性诊断,但临床上因多学科交叉,许多脑病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不典型,导致许多患者未能得到及时、专业的诊断及治疗,甚至因此延误病情。”李书娟忧心地说。
从医20多年来,李书娟始终离不开她对医学技术的不懈追求和“患者需求至上”的服务理念,遇到问题在查阅相关书籍仍不能解决的情况下,医院专家请教,自觉做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从而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她每年都要外出参加全国和省级的脑病科学术会和培训班,广泛吸收先进的、前沿的专科诊治技术,开阔眼界,提高业务素质。
每年全市的脑学术交流会她都要带着病例上台交流,既分享成功的经验,又巩固和提高了自己的技术和理论水平。都说“同行是冤家”,但在李书娟看来,同行不仅不是对手,而且是朋友、是老师,李书娟结交的全国各地的专家,足有几十个,成为她做好工作的坚强后盾。
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李书娟还十分注重全科技术水平的提升和人才的培养,每年坚持外医院进修培训,医院的多样性,她先医院、河南医院医院进修学习,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方便了大家掌握更多的知识,接受更多国内外前沿的技术和信息,形成了整体合力。
在科室,李书娟还从做精专业的角度出发,着眼于培养梯队人才。组织科室人员多渠道开展业务学习,每周进行专业知识学习,结合实际围绕自己的专业技术轮流做课件,资源共享,并要讲解,讲完后李书娟再比着课件提问,总结临床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误,分析原因,提出指导意见,随时跟进质控治疗效果,让大家在思考中记得更牢;对特殊病例,组织医生做病案分析,定期组织讨论,可查资料,可问专家,可找答案,一次不行,再讨论,二次不行还要进行,从头到尾讨论彻底,弄清搞明,让科室人员能够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掌握精湛的技艺,形成了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学术气氛。此外,李书娟还积极探索把传统治疗、血管内治疗、康复治疗组合成一种综合性的治疗系统,明显降低了患者的致残率、复发率。
“脑病科病人以中老年患者居多,且有低龄化发展趋势。许多患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等慢性病,基础条件差,易出现病情加重及猝死情况。但多数人对脑血管病的预防一直认识不足,常常出院后就不按医嘱服药,导致病情反复,甚至神经功能出现严重缺失,影响工作生活。”对此,李书娟积极开展了健康教育,要求医护人员每周开展一次健康大课堂宣教活动,让患者掌握什么是脑血管病、怎样预防、吃什么药等一些基本的医学知识和技能,积极宣传脑中风相关预防和早识别知识,让患者最大限度地避免脑中风的发生和复发,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一致好评。而且,李书娟还随时提问医生护士或患者、陪护人员这方面的知识,他们害怕提问,又愿意让提问,这样能使他们的知识掌握得更扎实。
在她的带领下,脑病科病人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升,即使拥有这面对众多的成绩和荣誉,李书娟从不居功自傲,反而十分低调。她说:“我只不过做了一个医生应该做的事,我取得的一些成绩,医院领导的支持以及团队的齐心协力。先做人,后做事,做医生,医德比医术更重要。”李书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言传身教中,她践行医者仁心,书写着医者“守护生命”的承诺。
(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