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构建多层次、多样化、布局合理的医疗服务体系,提升本市区域医疗服务能级,完善分级诊疗制度,黄浦区从年起启动区域两大医疗中心建设,着力打造“医院”。日前,市卫健委公布了全市第二批区域性医疗中心认定名单。我区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黄浦分院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卢湾分院两家综合性医疗机构先后被认定为区域性医疗中心。
01
向上“对接”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黄浦分院和上海交通大医院卢湾分院利用医联体平台,医院优势学科来院发展,通过优质学科建设和医联体内专家下沉门诊两种不同的联动模式,以紧密结合临床医疗和临床科研为手段,共同探索并完善医联体内分级诊疗模式,形成上下联动的医疗服务格局。
九院黄浦分院整合院内自身医疗特色,着重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国家级、市区级特色重点学科,如石氏伤科、乳腺外科等,更是充分运用医联体人才交流平台,通医院专家担任科室主任或学科带头人的方法,促进相关科室进行资源整合,主动造血更新,多学科合作模式不断完善。
依托九院优势学科资源,设立了张志愿院士工作室、整复外科康复诊疗中心、血管病诊治分中心等一系列特色诊疗中心,先后开展了牙种植术、口腔正畸技术和心血管病人拔牙评估系统等一系列新专科、新项目,开展复杂智齿拔除术、颌骨囊肿摘除术等各类门诊手术已达千余例。今年四月,张志愿院士亲率诊疗团队,在黄浦分院成功为1例罕见的三原发局部晚期口腔鳞癌患者顺利实施手术,在肿瘤根治的同时,重建患者的舌和口底,获得满意的效果。
医院卢湾分院有放射介入、微创外科、药学专科和放免检验科等4个市重点专科;眼科、老年科、麻醉科等3个区重点专科;新增神经外科、肿瘤科、麻醉治疗科、癫痫诊疗中心、医学美容科、肾脏内科(筹)等科室;以及王明亮、于布为等2个名医工作室;24医院专家开设门诊。成建制引进医院脑病中心团队,整合现有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癫痫中心、疼痛治疗科和康复科,形成整合式发展的脑病临床研究与诊疗团队。
在神经变性疾病、脑血管疾病、癫痫等方面形成一门式诊疗服务和临床路径。同时借助医联体优势,加速脑病中心、心衰中心、MMC(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消化内科、呼吸内科、老年病科等六大慢病管理中心建设,建立覆盖城区、研究、流程、信息的防大病、管慢病的一站式慢病管理新模式。
02
向下“辐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宗明副市长在年上海市区域性医疗中心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上的讲话提出,医联体内区域性医疗中心向下“辐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上与医院“对接”,承担区域内居民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以及急危重症抢救与疑难病转诊任务。
医院通过“三中心”——区域影像中心、区域检验中心、区域心电中心建设,以远程会诊、远程培训等信息系统为网络,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进行联合门诊、联合查房,对社区机构医疗服务体系给予大力支持和保障。
九院黄浦分院针对社区居民切实的护理需求,由第39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全国劳模李琦老师名字命名的“李琦换药室”牵头,在区域内建立了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服务主体、区域医疗中心为专家指导的伤口护理分级诊疗模式,目前已与辖区内14家一、二级医疗机构共同建立了伤口护理协作网,各协作单位所有签约居民,均可获得在院及家庭病房上门换药、指导伤口护理等优质服务。
卢湾分院借助医联体优势,加速慢病管理布局,在已有慢病学科的基础上,积极探索“1+2+3+4”慢病健康管理新模式:“1”即慢病一站式管理,“2”即防大病和管慢病两个目标,“3”即脑病中心、MMC和心衰中心三个项目,“4”即城区、研究、流程和信息四个覆盖。同时积极参与大肠癌、糖尿病并发症、脑卒中等多种慢病专项防控工作;老年病科、内分泌科、心血管内科等7个学科在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全-专联合门诊。
随着两家区域性医疗中心的认定,我区将继续优化“三横三纵”新服务体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和居民就医“双下沉”,实现基础服务能力和医疗服务体系宏观效率“双提升”,努力实现区内重点疾病诊治能力同质化,减少居民跨区流动就医,提升居民就医便捷性和就医获得感。
供稿:黄浦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科
原标题:《打造“医院”黄浦区完成南北区域医疗中心布局》